
救援尖兵的铁血担当
——记特战救援队总队长秦一杰
■ 本报记者 商景豪
索马里护航时,他直面海盗,用热血震慑敌人;脱下军装,他化作公益救援的先锋,续写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他就是特战救援队总队长秦一杰。
10余年来,全国各地组建起310支以退役军人为主力的特战救援队伍。他们始终冲锋在山洪、塌方、水灾、地震等灾害救援一线,成为我国公益性民间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
覆盖全国的救援“铁军”
6月下旬,贵州省榕江县遭遇强降雨,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灾情发生后,聊城特战救援队55名队员紧急集合,赶赴救援一线。
“2011年12月,我们建立了特战之家QQ群。当时暗下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这些退伍军人都要迎难而上,特战救援队由此诞生,誓要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救援队。”秦一杰说。
曾服役于海军特种部队蛟龙突击队的秦一杰,退役后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回到家乡成立了特战救援队。他凭借着在部队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四处奔走,招募志同道合的伙伴。14年时间里,他致力于在全国组建救援力量,目前队伍已达310支,正式队员超3万人。
2013年雅安地震救援,2014年鲁甸地震救援,2017年九寨沟地震救援,2017年岳阳山洪救援,2018年青州塌方救援,2019年寿光水灾救援,2019年湖南醴陵水灾救援,2020年赴湖北进行防疫消杀,2021年河南水灾救援……秦一杰和队友参与数十次大型自然灾害救援任务,参加数百次人道主义救援及局域救援。
索马里海域的惊魂时刻
秦一杰就曾是一名蛟龙突击队员。服役期间,秦一杰曾两次赴索马里执行护航行动,完成40余次驱离海盗任务。
秦一杰回忆,护航编队先后遭遇当年冬季最强的寒潮南下、苏门答腊风暴、斯里兰卡低压气旋。“海上的台风非常可怕,大家都把自己绑在床上,不然瞬间就会飞出去。”秦一杰说,编队为此3次调整航线,连续大风浪高速航行220小时,终于按时与第三批护航编队会合。
索马里海域,这片充满危机与挑战的海域,见证了秦一杰的英勇与担当。在一次护航任务中,我国商船遭遇海盗,情况万分危急。当秦一杰与队员飞临海盗小艇上空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整个海面上密密麻麻散布着120余艘海盗船。他们遭遇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海盗群。
当海盗船靠近我国商船时,对讲机里传来了上级“对海盗进行驱离”的指令。秦一杰和战友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对着海盗船队中心点发射了信号弹、爆震弹,再用舱门机枪进行警戒扫射。一时间,海面上火光冲天,枪声大作。海盗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纷纷四散而逃。经过一小时的紧张战斗,秦一杰和战友们驱离了海盗,成功保护了我国商船的安全。
黄河中的生死救援
如果说在索马里海域是与海盗的生死较量,那么在黄河山东段的救援则是对意志和体力的极限考验。一次,黄河山东段发生一起汽车落水事故,情况十分危急。秦一杰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调集十几支队伍、100多人前往事故发生地进行救援。
黄河不仅流速大、吸力强,而且落水点处于回流区,危险重重。秦一杰和队员们通过声呐定位和分析研判,第一时间确定了遇难者的位置。然而,由于水下情况复杂,营救技术方案需要不断更改。在接下来的6天里,他们调来数台大吸力抽沙船清理掩埋车辆的沉沙,并动用120吨起重机先后两次试探性拖拽。巨大的拉力把汽车保险杠和后桥像弹弓一样射向天空,水下的车体因拉扯和泥沙冲击变得面目全非。
第七天,秦一杰下定决心潜入水中——他要找到遇难者,把落水的汽车捞上来。此时正值春寒料峭,黄河水温低至零下两三摄氏度,刺骨的寒意瞬间便能吞噬体温。在这样的河水里,体能与热能消耗得极快,没一会儿,他的双手双脚就开始剧烈痉挛,连头脑也渐渐变得麻木。可岸边家属焦灼的目光、百姓期盼的眼神,像一股力量撑着他。他咬紧牙关,一次又一次扎进水里。直到第四次下潜,指尖终于触到了遇难者的身体。他立刻招呼助手,两人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钢丝绳紧紧绕着车身缠了一周,稳稳完成绑定。
等爬上岸时,秦一杰早已冻得嘴唇发紫,脸色苍白如纸。后来他回忆起那一刻,语气格外坚定:“就是在那时,我更确定了,应急救援这条路,我要一直走下去。”
秦一杰的故事,是一位平凡英雄挺身担当的生动诠释。他以奉献精神为指引,在应急救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一次次无畏的奔赴,守护着生命的希望,践行着对责任与担当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