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纽带 金钥匙
——临清市“村企联建”绘就共富新图景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赵立美 程源
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企业发展“三方共赢”?
临清市以“村企联建·强村共富”为抓手,将“企业所能”与“乡村所需”有机结合,通过机制创新盘活资源、搭建平台、延伸链条,以结对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有效破解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有心无力”、有资源不会开发经营,以及农村人才流失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难题,推动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增效。这条由“村企联建”红纽带牵引、以“强村共富”金钥匙开启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厚植“家底”
近段时间,聊城市临供润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爱华多了一项“爱好”:看玉米苗。“今年不仅小麦大丰收,玉米苗也是长势喜人。”看着满地生机的玉米幼苗,陈爱华高兴不已,“每天我都得来看看这些苗,哪天不来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土地是农民的根,必须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村企联建规模化经营比分散种植更能为村集体降本增效。”在康庄镇大陈村的地头上,陈爱华道出了规模化经营的关键。临供润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临清市从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于2024年3月共同发起成立,是村企联建的产物。
“用供销社直供的掺混肥,配比科学、适合土壤条件,每亩花费节省15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钱,积少成多,就是实打实的收益。”大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寿红心里有一笔明白账,如今该村全环节托管320亩,规模化经营让村集体“家底”厚实起来。
更让乡亲们安心的是其提供的定制化、订单式的“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托管服务: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仅需925元,包括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技术培训等现代农业服务项目,比散户作业成本低85元,省心又省钱。
目前,公司已与大陈、康六等22个村集体签订服务合同,签约面积达15970亩,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35.54万元,帮助3300余户村民增收41.52万元,获评临清市“村企联建 强村共富”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公司双管齐下,重点投向科技研发与产业链延伸领域。一方面,与省内农资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持续优化“中心仓+村级网点”的配送链,压缩农资流通成本5%—10%;另一方面,联姻山东农业大学共建育种实验室,研发适应当地水土和气候的优质品种,科技赋能“沃土生金”。
电商赋能:小屏幕撬动大市场
7月10日,在戴湾镇温庄东村,山东硕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商小院”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忙着将直播卖出的豆制品、烧鸡、白莲藕等特色农产品分拣、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3年多的时间里,企业从年销售额几十万元的小店铺发展为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的规上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带动联建村集体年均增收超20万元。”负责人王学良感慨地说。
2024年,公司与温庄村开展村企联建,依托“腾笼换鸟”政策盘活27亩闲置厂房,同时利用“万村共富”项目资金90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标准化电商产业办公楼,企业投资200万元,建设冷链仓储区、直播基地、物流分拣中心三大功能区,购置自动化包装设备,建成16个线上店铺运营端口。
“我们建立‘企业实训+定向输送’机制,开展电商运营、客服管理、物流调度等专题培训23场,累计培训村民427人次,择优录用25名本地青年组建运营团队,其中3名村级后备干部成长为园区管理骨干。”王学良介绍,公司创新“保底租金+阶梯分成”村企分红模式,每年支付村集体场地使用费5.4万元,并按季度销售额提取相关服务费,为周边村定向提供包装、分拣等就业岗位60个,村民月均增收2800元。
在温庄东村试点成功后,公司联合温庄东村、温庄西村、贾庄村构建了“1个产业园+N个村级电商小院”体系。村集体改造闲置宅院建成标准化直播小院,企业负责产品供应链等支撑,收益按比例三方分配。首个电商小院已带动集体增收6万元,村民户均年增收1.2万元。
劳务协作:精准对接铺就“薪”路
“这是最新的招聘信息,大家看看有适合自己的吗?有意向的请与我联系。”7月2日一早,八岔路镇路庄村的联络员闫玉伟接到八方人力资源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后,第一时间转发至村级微信群。村民曹桂江对青岛胶州手工活厂工作很感兴趣,赶紧报名。
“每天工作8小时,保底收入140元,加上计件工资,每个月能拿到5000至8000元。”闫玉伟介绍了薪资待遇,并带曹桂江去八方人力资源公司了解详情。最后双方成功签订了用工合同,公司还安排专车将他送到位于青岛胶州的工厂。
“在家门口登记,有镇上和村里做后盾,还能专车送到厂,比过去自己闯荡省心多了。”曹桂江笑着说。
今年以来,八岔路镇实施的“党支部+公司+村集体”村企联建模式,让劳务协作成为致富“快车道”。八方人力资源公司与25个村签订协议,公司提供用工岗位、技能培训、人员管理等服务,各村明确1名联络员和公司对接,负责摸排适工人员、发布招工信息、匹配合适工种,通过“点对点”送工入企、送岗入村的方式,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便捷高效的对接平台。今年以来,各村已经精准摸排2301名适工人员,同步发布120余条招聘信息。
农民有钱挣了,村集体也增加了创收渠道,村里通过向公司输送务工人员,可以获取1—2元/人/小时不等的服务费,今年上半年,艾寨、万庄、路庄、后杨坟、国塔头村先行示范,成功向企业输送70余名务工人员,实现集体增收12.5万元。
“我们通过探索建立村企共建议事机制,利用‘圆桌共富会’‘镇企(村企)恳谈会’‘村企工匠学堂’等载体,常态化推进村企共建项目。同时组织企业党员与农村党员‘结对子’,推介354名村后备力量、青年党员驻企学习,推荐182名优秀青年职工驻村参与产业项目,促进人才、技术双向流动,让企业动能深度融入乡村振兴。”临清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德强点明核心,村企联建的成功,根子在党建引领下的机制创新。
从阡陌农田的规模化经营,到电商园区的产销两旺,再到劳务专车的精准输送,临清市以党建为“针”,以共赢为“线”,精心编织村企共富网络。截至目前,临清市559家企业与549个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累计孵化村办企业40个、合作社132个,带动村集体增收1500万元,77.2%的行政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