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门三英烈 血染抗战路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徒骇河畔的茌平区胡屯镇徐河口村,原本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后因三位抗日英烈声名远扬。徐河口三英烈士墓,就在村子西南方向1公里的地方。村子的中心位置,建有一处徐河口红色文化展览馆,里面记录了徐宝珊、徐宝璧、徐宝珍三兄弟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英雄事迹。
抗日战争前,徐家在博平(今茌平)东北一带算得上是大户人家,有房屋50余间、近百亩耕地、20余亩果园,还经营着一个油坊。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徐河口村徐家父母作表率,7个儿子前赴后继,不惜散尽家财,流血牺牲,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虽然遭到日伪军多次追杀,家里的房屋、油坊被烧光,但徐家长辈仍将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送上战场。
1908年出生的徐宝珊是家中兄长,下面还有六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少时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后因父亲生病辍学返乡。1936年,徐宝珊被推选为徐河口附近28个村“联庄会”的会长,组织群众保家防匪,成为抗日积极分子。
1937年12月26日,徐宝珊带领博平县联庄会参加了南镇战斗,并将村中闲置多年的土炮抬了出来。茌平、博平等县的民团数百人参加战斗,在范筑先将军的统一指挥下凭借徒骇河南岸的有利地形阻击敌人,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毙敌百余人。
南镇战斗打响了茌平、博平人民抗日斗争第一枪。首战大捷,极大地振奋了人民的抗日斗志,阻断了敌人的南犯企图,显示了茌平人民的英雄气概。从此,茌平、博平人民的抗日热情越来越高涨。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徐宝珊积极宣传抗日,很快组建起一支抗日武装,在国共合作时编入范筑先领导的32支队2团1营,徐宝珊任营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后被扩编为筑先纵队第七团,徐宝珊任团长。
当时,部队缺吃少穿,徐宝珊把家里省吃俭用积攒的2500多公斤谷子、高粱,几千公斤榨油用的大豆,1000多公斤棉花全部捐献给部队,把家里的田地和骡马卖掉,给战士们发饷。在他的率领下,7团打日伪、除汉奸,抗日行动在鲁西北影响很大。为此,日伪军对徐家恨之入骨,扬言要杀死徐家全家,两次对徐河口村进行扫荡,抢光了徐家的财产,烧光了徐家的房屋和油坊。
为了躲避日伪军的追杀,徐家人被迫隐姓埋名四处躲避。1940年6月,7团改编为八路军129师新8旅24团,徐宝珊任团长。当年8月20日,徐宝珊率部投入百团大战。1942年5月25日,徐宝珊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地区的一场突围战中,不幸牺牲,年仅34岁。热血洒在清漳河畔,忠骨长眠太行之巅。2014年,徐宝珊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大哥徐宝珊牺牲后,五弟徐宝珍、三弟徐宝璧也分别于1944年和1945年,牺牲在抗日战争中。1947年,中共博平县委在徐家河口为徐家三兄弟召开追悼会。有人写了一副缅怀挽联:“一门三烈士,兄前仆,弟后继,抗战救国,堪同杨门媲美;七子尽英豪,屋俱焚,财充饷,毁家纾难,可与子文齐芳。”
徐家举家抗日的事迹在茌平家喻户晓。徐家良好的家风传承滋养了一代代后人的家国情怀,他们捐钱、捐粮支援组建抗日队伍,在鲁西抗日斗争中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每年清明节,前来三英烈士墓前悼念的人络绎不绝。徐河口三英烈为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流血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胡屯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段历史的传承,每年都组织青少年学生在烈士墓前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弘扬革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记住这段历史,铭记先烈们的事迹,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