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野阡陌起宏图
——新华路街道“点线面”编织乡村振兴新图景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7月19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临清市新华路街道葡香村68岁的张桂兰已经走出家门,往村东的合作社大棚走去。她手里拿着个玻璃水杯,杯子上印的“乡村振兴”四个字十分醒目。这是她去金耳养殖大棚上班的“标配”。她说:“以前守着三分薄田,挣不到钱。现在每天采金耳,上个月领了3200元。”老人掀开大棚门帘的瞬间,温润的空气中飘来菌菇特有的清香。
点上突破:小菌包撑起共富梦
在位于该街道杜庄村北的养殖区,25个蓝色集装箱整齐排列,每个集装箱里都藏着“致富密码”。“这是我们‘三物融合’试点的核心,用作物秸秆培育金耳,菌渣还田种粮食,循环利用,每亩地能多赚3000元。”该街道办事处主任姚强蹲在集装箱旁,指着温度计介绍,“这温度得控制在22℃,湿度得保持80%,要拿捏精准才行。”
集装箱外,37岁的返乡青年李凯正给工人讲解采摘技巧。这个曾在青岛开饭店的年轻人,去年被村里的“方舱共富基地”项目吸引回来。“以前总觉得农村没奔头,回来才发现商机遍地。这一茬金耳能收800公斤,按市场价能卖6万多元,合作社抽成后,我们12个社员平均分配。”李凯说。
这样的专业合作社,新华街道已有18个。从葡萄种植到糕点加工,从坑塘养殖到“大田托管”,村民们按特长入社。老人做轻体力活,年轻人则负责技术和销售。姚强算了一笔账:“2024年‘小田并大田’新增的90万元惠民贷,撬动了5214亩土地流转,平均每户增收近4000元。用‘小投入’换来了‘大效益’。”
线上延伸:一条公路串起风景线
沿临博路自西向东,崭新的柏油路串起一个个珍珠般的村庄。在该街道新南村示范方田里,小型无人机正进行喷洒作业,810亩连片玉米田泛着青绿。“以前地块碎得像补丁,牛都转不开身。并田后统一用良种、统一种植,光化肥用量就节省了三成。”葡香村党支部书记张鹏说。
据介绍,这条路不仅是辖区内的主要交通线,更串起了当地的重要产业带。路南是东盛食品的新厂房,工人正将包装好的牛肉酱装箱;路北的桑黄种植基地里,二期工程正在搭钢架。“我们把水利、交通的项目资金‘打包’使用,去年投了32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现在污水管网通到家门口,分类垃圾有专人收。白天晒太阳,晚上亮堂堂,村民都说日子越来越好。”姚强指着不远处的光伏路灯说。
环境好了,游客也来了。运河风情园的画舫刚靠岸,杜庄民俗村的农家乐厨房里就飘出香味。65岁的郭凤英正蒸着菜窝窝,笼屉掀开时白雾缭绕。她说:“每到周末,城里来的车辆能停得老远,我这野菜团子都不够卖,以前想都不敢想。”
面上提升:规划笔绘就新蓝图
该街道办事处的会议室里,《“两河之约”示范片区规划图》铺满整张桌子。山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标注着修改意见,临清东站的区位优势被红笔圈了又圈。“我们要借势高铁站,把东胡、西胡打造成农产品集散中心,还要让老手艺‘活’起来,让游客来了能看、能玩,还能将回忆带走。”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亮指着图纸上的贡砖产业园说。
规划里藏着大格局。贡砖产业园经理赵文连说:“制胚的手艺不能断,现在政府帮我们搞直播带货,一块砖能卖50元。”粮食银行的智能仓储前,村民正用手机查询自家存粮的收益;葡香村的3904亩葡萄园里,滴灌系统精准地给每株葡萄“喂水”……“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埋头种地到三产融合,质量兴农的路子我们越走越宽。”朱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