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善治绘“枫”景
——三十里铺镇“三所联调”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7月16日,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北王村村民王德(化名)早早起了床,习惯性地开始清扫院子。曾因宅基地纠纷与邻居产生矛盾的他,已与邻居握手言和,王德一家的生活也因此添了许多和谐与温暖的底色。
邻里之间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背后是高唐县公安局三十里铺派出所以“三所联调”助力乡村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我们打破部门间壁垒,积极推动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联合设立工作室,建立人员轮岗、信息共享、业务联办机制,全力推动矛盾纠纷联调、风险隐患联防、服务管理联动。”三十里铺派出所所长李玉林介绍,派出所设立调解室,聘请在辖区群众中威望高的人担任专职调解员,构建起矛盾纠纷“排查、研判、治理、疏导”闭环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优势,让矛盾纠纷化解更高效、更精准。
联动处置
提升矛盾化解质效
今年4月,王德的孩子准备结婚。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新房动工时,却因宅基地边界问题遭到邻居阻拦,双方几次沟通都演变成口角争执。无奈之下,王德拨通了报警电话求助。
接警后,“三所联调”工作室人员火速抵达现场。派出所民警迅速维持秩序,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司法所工作人员详细讲解宅基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纠纷处理提供法律依据;驻所律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平衡双方利益诉求。三方人员手持钢尺,在现场反复丈量宅基地边界,耐心与矛盾双方沟通了两个多小时,通过讲法律、摆事实、讲道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面对矛盾纠纷类警情,三十里铺派出所建立协同出警机制,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驻所律师同步响应、联合处置。在现场处置中,民警凭借专业素养负责控制局面、平息争执,迅速稳定秩序;司法所工作人员和驻所律师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矛盾根源,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解决方案,让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理。
深耕网格
筑牢风险防控屏障
作为山东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三十里铺派出所的每名民辅警都清楚地知道,“防范于未然”是矛盾纠纷化解的关键所在。
今年2月初,辖区一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划分不清发生激烈争吵,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矛盾随时可能升级。网格员立即上报情况,“三所联调”工作室工作人员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民警凭借丰富的经验,第一时间稳定双方情绪,控制住紧张局面,防止冲突进一步升级;司法所工作人员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详细解释边界划分依据,用专业知识为纠纷解决提供依据;驻所律师则结合相关法律条文,既从法律层面分析矛盾后果,又以情理触动双方,引导理性沟通。三方人员经过数小时的努力,成功将这起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十里铺派出所依托镇村网格化管理体系,织密“1+1+N”矛盾纠纷排查网,将排查触角精准延伸至辖区10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的每一处角落,确保不留死角。针对家庭邻里、婚恋情感、涉法涉诉等不同领域的矛盾,实行周排查、月分析制度,运用科学的方法,确保矛盾隐患能够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将潜在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2024年至今,‘三所联调’机制累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辖区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25%、30%;今年以来,辖区电诈刑事警情实现零发生,治安警情数同比下降60%,平安建设成效显著。”李玉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