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水清流润民心
——我市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走笔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7月24日,走在徒骇河岸边的滨河大道上,水面清波荡漾,岸边草木吐翠,一派生机勃勃。
黄河与大运河共同孕育的聊城,享有“江北水城”的美誉,水资源禀赋优良,共有河道1400余条。水系发达,也意味着河湖管理责任重大。我市坚持聚焦河湖“四乱”问题整治,通过建立长效管护体系、强化河湖综合治理、创新效益转化,形成集管、治、兴于一体的治理新格局,有力推动河湖长制工作从“有能有效”向“高质高效”转变,全市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立体化管护,实现河湖“合力管”
河湖长制不仅是一项制度,更是各级河湖长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市全面构建起以6600多名河湖长、1300多名河湖管理员、400多名河湖长制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河湖长组织体系,各级河湖长和各成员单位高效协同配合。
我市坚持以总河长令为抓手,印发年度河湖长制重点工作要点,让河长治河履职有了方向。市县两级河湖长带头开展巡河巡湖,推动解决一批涉河湖重难点问题。同时,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开展镇村级河湖长履职培训,着力解决镇村级河湖管护力量薄弱问题,目前已授课20余次,实现6400余名镇村级河湖长培训全覆盖。
执法监管,是河湖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市发挥河长办、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各自职能优势,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先后联合出台《关于在全市实行河道警长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河长湖长+检察长”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水行政执法和司法融合,为河湖管理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和司法保障,构建了河湖生态“共建共治”新格局。
全方位施策,推动河湖“综合治”
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里的水”。在每一条河湖旁,都有一群守护者用辛勤与汗水,为河湖的清澈与生态的安宁,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多管齐下,补足河湖防洪短板。我市抢抓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针对徒骇河、漳卫河、马颊河等骨干河道计划实施防洪提升类项目13项,投资21.16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近40%。
多措并举,推进河湖生态治理。聚焦突出问题和治理重点难点,编制完成第三轮市级24条河流“一河一策”方案,制定问题、目标、任务、措施、责任“五张清单”,为各级河长科学、高效、精准治河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以来,围绕大运河保护,开展两轮排查整治,发现并清理整治问题26项。
多向发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今年全市计划投资1.35亿元,实施四新河(高新区段)、临清长顺渠、莘县新金线河及东阿赵牛新河等四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小河流防洪除涝能力。同时,大力开展水系绿化行动,对沙河沟、王浩沟、官道沟等9条中小河流实施绿化提升,提前8个月完成栽植树木5万余株,有力推动农村河道面貌改善。
多效益转化,打造河湖“幸福美”
幸福,是聊城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全市各级河湖长的使命所向。河湖长制的深入实施,不仅改善了水域环境,更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我市坚持高标准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文化”五大核心要素,从改善水生态、水环境质量,挖掘沿岸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等方面全面发力。东昌湖成功入选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名单,获8000万元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53条,长度500余公里。
依托河湖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我市统筹好河湖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发展涉水经济,深入挖掘涉水文化,探索建立河湖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路径,成功打造冠县一干渠和高唐县鱼丘湖两个省级效益河湖样板。目前,冠县一干渠已打造成一条“观光旅游有路线、文化传承有主线、产业发展有示范”的生态文化产业带,高唐县鱼丘湖已成为集水利、景观、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之园、城市之肺。
我市还加快推进水利风景区品质提升,结合河流水系与水网建设,串联区域内河、湖、库、渠、塘等资源,建设水利风景区集群,促进水利风景区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总长27.3公里,以位山灌区、莲湖等6处国家级、3处省级水利风景区为主的水利风景区风光带。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运河沿岸老街等3处景点线路成功入选2025年“沿着水网看山东”水旅融合精品线路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