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线牺牲是光荣的!”

——追忆耿楼战斗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盛夏时节,位于莘县王奉镇耿楼村的耿楼战斗纪念馆内,苍松翠柏环绕着一座座烈士墓,像卫士一般守护着长眠在此的英灵。7月25日,记者来到这里,微风拂过,枝叶随风轻摆,好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85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可歌可泣的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莘县有“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之称,是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朝北抗日根据地则是重要的抗日战场。朝北地区包括今莘县王奉镇、大王寨镇全部和张鲁回族镇大部,面积120平方公里。王奉一带,是朝北根据地的纵深地区,被敌后抗日武装视为可靠后方,许多指导全区抗战的重要会议在此召开。

1939年春,在中共鲁西北地委领导下,莘(县)冠(县)朝(城县)抗日游击大队在耿楼建立。同年7月,中共朝北工委成立,朝北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耿楼成为朝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村之一。

1940年5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二十二团政治委员史钦琛带领二营在耿楼一带开展游击战,与数倍于己的十几股敌人巧妙周旋,在敌军空隙中往返穿插,打击敌人。部队采用白天休息、夜间出击的战术,使敌人不堪其扰。

当年6月25日拂晓,与敌人周旋了一夜的二营来到耿楼,准备修筑工事。这时,从聊城、冠县出动的800余名日军和1200余名伪军突然来袭。敌人的步、骑、炮兵在十余辆坦克的配合下,对耿楼形成包围态势。

二营官兵顽强应战,史钦琛站在战士们中间,高声鼓励大家。因他是政委,很多人劝他走,他坚定地说:“今天,我们坚决将敌人打退。如果敌人进到村里,就是我们的耻辱!在前线牺牲是光荣的!”

在史钦琛带领下,全体指战员在强敌面前毫无畏惧,打退了敌人数次疯狂进攻。两个小时后,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加强了南面、西面的进攻力量。由于敌众我寡,阵地被敌人突破,他们遂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院落战。最后,史钦琛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身中数弹,英勇牺牲,年仅27岁。

战斗共持续7个多小时,击毙日伪军二百多人,二营指战员除一百多人突出敌围外,团政委史钦琛等12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128名烈士遗体被当地军民安葬于耿楼村东。

史钦琛原名史序书,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成安县亦村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34年,他在北平读高中时改名为史钦琛,之后就读于辅仁大学,并于次年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二·九运动之时,史钦琛已经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青年,经常去清华大学带回《学联报》到处散发,由于他广泛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很快被敌人盯上了。1936年1月31日,史钦琛被反动当局抓捕,并被刑讯逼供,皮鞭抽、烙铁烙,都没能使他屈服,自始至终也没有供出党组织信息。最终,在党组织和家人的努力下,史钦琛被救了出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刚被营救出狱不久的史钦琛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开展抗战斗争,他带领学生开展了支持国民党二十九军抗战的活动。当年10月,史钦琛等政训服务员应山东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的邀请,到鲁西北地区发动民众抗日。

前往聊城途中,史钦琛等人目睹了由津浦线溃退下来的国民党二十九军的惨状。当年底,史钦琛在堂邑县凤凰集动员20多名青年组成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后编为抗日第一游击队,在阳谷、寿张一带坚持抗日。

耿楼战斗前,史钦琛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书:“亲爱的母亲,儿为了无产阶级及中华民族的解放,终身献身于革命事业……对邻居要和睦,对劳动者应各方从宽,以济贫困。”字里行间流露出史钦琛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充分展现了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以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不变初心。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020年,耿楼战斗128名烈士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而今的耿楼村,秉承烈士遗志的人们艰苦奋斗,将曾经的“沙窝窝”打造成“米粮仓”,更将特色菌菇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人民幸福,是对烈士最大的告慰。

2025-07-28 ——追忆耿楼战斗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625.html 1 “在前线牺牲是光荣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