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养就业点亮“折翼”人生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盛夏时节,茌平区振兴街道“如康家园”手工活动室内生机盎然。这个专为残疾人设计的综合服务空间里,每件手工艺品、每个忙碌的身影,都在无声讲述着希望与蜕变的故事。

7月28日8时,32岁的陈女士在“如康家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灵巧的手指在红绳间穿梭,一个精美的中国结逐渐成形。

“几个月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累赘,现在每天都能靠双手创造属于我的价值。”陈女士因车祸导致下肢残疾,一度封闭自我,如今已成为手工组的骨干。这样的转变,正是茌平区创新残疾人服务体系的生动注脚。

在茌平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现代化的康复设备与人性化的服务空间相得益彰。这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综合体,设有日间照料室、职业康复区、技能培训室等12个功能区域,每天接待近百名残疾人。中心负责人黄晖介绍:“我们不仅要帮残疾人解决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帮助他们重建社会连接。”

目前,茌平区14个镇街均已建成标准化“如康家园”,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助残服务圈”,年均服务超过3000人次。

在居家托养服务方面,茌平区推出的“益齐同行”项目,开创了“需求清单”服务模式。

62岁的李女士因脊髓损伤常年卧床,项目志愿者不仅定期上门帮她清洁、购物,还专门为她定制了上肢康复训练方案。“最感动的是他们教会我使用智能手机,感觉自己重新回归了社会。”李女士说着,眼眶微微发红。

该项目已培育20支专业服务队,800余名志愿者累计提供服务2900余次,从生活照料到心理疏导,实现了服务精准投送。

就业帮扶是茌平区残疾人工作的亮点。在振兴街道“如康家园”的电商直播间里,25岁的自闭症患者王先生正在镜头前展示手工编织品。谁能想到,这个侃侃而谈的“带货达人”曾经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每卖出一件产品,我就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多了一份联系。”王先生说。

王先生的转变得益于茌平区残联推出的“三位一体”就业体系,即企业按比例安置就业、辅助性就业工坊、居家灵活就业。截至目前,已有38名重度残疾人通过劳务派遣实现正规就业,累计创收70余万元;220名残疾人在各“如康家园”的辅助性就业项目中月增收500—800元;320名行动不便者通过居家代工月均增收600元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茌平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韩冬深有感触,“我们正在推动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赋能转变。为此,区里建立了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开设电子商务、手工制作等12类课程,年培训量超过800余人次。”茌平区还引入专业评估机制,为每位残疾人量身定制发展计划,通过实施“精准助残”“智慧助残”等创新举措,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2025-07-2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695.html 1 托养就业点亮“折翼”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