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细梳妆”换来俏村庄

——清泉街道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提升攻坚行动

■ 张清强

7月25日一大早,冠县清泉街道耿儿庄村的街巷间便响起了沙沙的扫地声,村民们自发拿起工具,热火朝天地清扫房前屋后。与此同时,寨里村的胡同里,街道干部正拿着手机逐处“过筛子”,用镜头记录每一处问题点位。

七月的清泉街道,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涌动在每个角落,一场全域提升的攻坚行动,勾勒出“生态美、百姓乐”的乡村新图景。

力量沉下去,问题浮出来

“自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攻坚行动启动以来,街道300余名干部下沉村庄一线,对每个点位开展‘地毯式’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拍照、编号、登记,形成动态整改台账,实现了发现即交办、整改即反馈。”清泉街道人居办工作人员潘经介绍。

干部们每日现场督办,村庄限期提交环境整治“对比图”……此次行动通过“日调度、周通报、月总结”机制倒逼责任落实。“在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攻坚行动中,我们都成了蹲点在村里的‘潜水员’。”包村干部平继辉感慨地说。

昔日蚊蝇滋生的犄角旮旯,蜕变为村民纳凉消暑的好去处;曾经杂草丛生的村道,变成了干净畅通的便民路。行动开展以来,清泉街道累计清理垃圾杂物500余吨,整治卫生死角120余处,治理沟渠30公里,乡村“颜值”得到显著提升。

“劳动换福利”激活自治热忱

“今天清扫3小时,每人记3分。”耿儿庄村党支部书记许学彦手中的登记册,藏着乡村治理的创新密码。为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局,耿儿庄村创新推出“劳动换福利”机制:每条胡同推举一名“胡同长”,村民每参与1小时环境整治,即可获得1积分,积分可兑换自来水。

“清除垃圾后蚊蝇少了,生活环境变好了,心情也跟着舒畅了。参加劳动还能挣积分兑换自来水,大家热情都很高。”村民李洪洲擦着额头的汗水笑道。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村民们自发带上扫帚、铁锹加入整治队伍,昔日“要我干”的被动观望者,彻底转变为“我要干”的主动参与者。

“坑塘经济”巧解治理难题

七里韩村村民曾为连片淤塞的坑塘头疼不已。村“两委”立足村庄实际,摸索出“栽竹治水”方法:在坑塘四周栽种毛竹,毛竹发达的根系如同天然滤网,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固牢堤岸,相比传统的围栏,摇曳的翠竹还增添了别样景致。

如今,碧水映翠竹的坑塘,不仅成为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更铺就了“生态美、集体富”的新路径。“毛竹生长快,当年就能成荫,老竹还能编扫帚变现。”村干部许士勇说,村里组织老人、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编织竹扫帚,为集体带来稳定收益,曾经的淤塞坑塘,成了村集体增收的“活水”。

从机关干部的“铁脚板”到村民手中的“勤劳铲”,从问题台账的“较真劲”到毛竹经济的“巧思路”,清泉街道正以扎实举措重塑乡村“肌理”。

2025-07-29 ——清泉街道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提升攻坚行动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698.html 1 “细梳妆”换来俏村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