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跨越山海

——聊城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纪实之一·“党旗红”篇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王军豪 郝川 崔崴

在中华大地的广袤版图上,有这样一片土地,高远、辽阔,以“神山为脊、圣湖为魄”的姿态傲立,是鱼鸟翔集的生态天堂。这里是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演绎了一场场“双向奔赴”的大爱接力。他们是来自聊城的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

奔腾的母亲河,让三江之源的大美青海和岱青海蓝的齐鲁大地根脉相连。2022年7月,聊城市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接过对口支援刚察的接力棒,开启了新一轮的援青征程。三年来,巍巍高原、雪域大地,遍布他们的奋斗足迹,见证了他们将援青经历化为精神财富,将“一次刚察行”化为“一生刚察情”。

如何答好援青这一时代命题?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刚察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援青)孙建德这样诠释: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始终将“围绕援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援建”作为行动纲领,凝心铸魂、强基固本、聚力提升,持续擦亮“党旗红、圣湖蓝、草原绿、藏汉亲”的党建品牌,让援青的红色基因、生态底色、团结温度,永远镌刻在刚察大地!

6月5日,站在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的山坡上,五颜六色的星空房错落有致,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果洛藏贡麻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在帐篷前欣喜地算着一笔账:“随着帐篷营地旅游的开发,吸纳了80人就业,预计年经营收入约为139.5万元,村集体年净利润56万元。”

果洛藏贡麻村位于青海湖北岸,平均海拔3300米。这是刚察县最大的一个牧业村,也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些年,在聊城市的持续援助下,草原上的人们告别了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搬进了水电暖设施俱全的新家。在援青干部的帮助下,村庄修建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建设了啤酒厂、帐篷营地等项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也把“聊城援青”深深印在了心里。

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开花”、一批批产业蓬勃发展、一次次文化交流融合、一茬茬人才“拔节成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串联起这一个个感人故事的,正是党建这条温暖的“线”。

来到刚察之初,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就确定了“围绕援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援建”的思路,研究制定支委会办公会议规则等9项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金,并组织开展“转作风 勇争先 担使命 开新局”专项活动,以党建促援建,将每名同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援青工作上来。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淳朴的笑脸,是人们心中雪域高原的模样。然而,对于援青干部们而言,这里不仅有心中的美好,更有现实的残酷。刚察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5%左右,冬春两季风沙大,夏季日光强,一年只有3个月能见到绿色……

稀薄的空气、极端的天气,时刻考验着人们的身体极限。聊城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克服高原反应、环境艰苦等种种困难,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刚察建设,做到了“人在身在、身在心在、心在情在”,成为各自所在领域的骨干力量,真正挑起了大梁。

2024年12月17日下午,位于海北州西海镇的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淦昌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孔繁森精神宣讲报告会在这里举行。聊城市委党校副校长、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服务中心主任、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王巍主讲,海北州干部群众代表300余人参加,共同缅怀孔繁森同志的楷模事迹,畅叙报国之情和高原建功之志,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的崇高精神,续写新时代“山水心相连,民族一家亲”的援建情谊。

这是聊城援青工作“党建促援建”的一个生动注脚。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组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开展多形式的党建共建活动,完善提升党员活动基地,打造“党旗红、圣湖蓝、草原绿、藏汉亲”援青党建品牌,进一步提升援青干部人才的思想境界,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三年来,在“党旗红”的引领下,聊城市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按照“1451”的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狠抓任务落实,与刚察县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动援青工作取得新成效、打开新局面、再上新台阶。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荣获2022年度“奋进新时代 共谱山海情”先进集体、2023年度“担当作为”先进集体、2024年度“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山东省委授予“干事创业好团队”荣誉称号。

“聊城援青”一词,在刚察县越来越响亮。全体援青干部在雪域高原上倾情付出、苦干实干、默默奉献,用自己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践行着孔繁森精神,将孔繁森精神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上,绽放出鲜艳的花朵!

走在日新月异的藏城刚察,“聊城印记”处处可见。

这三年,是山海携手共进的三年,是汉藏同心筑梦的三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在聊城与刚察两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干部群众的持续奋斗中,聊城与刚察的协作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共同谱写了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的崭新篇章。

三年来,高质量完成20个援建项目,资金拨付率、验收使用率均位居全州前列。产业合作方面,通过开发10余种深加工产品、签订18万只藏羊订单等措施,推动产销结合迈上新台阶;举办聊城(刚察)文旅宣传推介、“千车万人海北行”等系列活动,全面助力提升“鱼鸟天堂 海滨藏城”的品牌影响力。在民生领域,线上教学教研及管理交流活动让当地教育资源更丰富,聊城三中海北班为高原学子提供优质教育;复明行等公益活动让当地群众重拾健康,远程诊疗平台让优质医疗资源直达高原。

从黄河之滨到青海湖畔,一批批援青干部人才用脚步丈量高原,用实干书写担当,将聊城人民的深情厚谊深深镌刻在刚察大地!

三年来,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组共获市级领导批示8次;代表山东迎接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考核评价调研组来刚察考察,综合考核评价为较为突出的支援方(最高等次);在全省援建项目通报中,项目完工率、资金拨付率、验收使用率均位于前列;经验做法被中央统战部在全国推广;《引水城之“水” 浇灌果洛藏贡麻美丽乡村的“格桑花”》案例,荣获2023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聊城援青干部人才的背后,有整座城市的大力支持。2024年8月18日至19日,市委书记李长萍一行来到刚察县考察援青工作,并看望慰问了聊城援青干部人才代表。她说,聊城将一如既往地把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立足“刚察所需、聊城所能”,持续强化资源集聚、政策集成、协同发展,拓展帮扶领域,创新产业合作、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持续巩固两地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3年8月2日至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率队赴刚察县考察对口支援工作,并参加海北州建州70周年庆祝活动。张百顺一行慰问了聊城市援青干部人才,考察了聊城对口支援刚察县项目,并就做好援青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

聊城和刚察两地互访规格、人数和成果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海北州委书记夏吾杰,州委副书记、州长张胜源,时任刚察县委书记朱成青,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斗拉率团赴聊城考察,双方主要领导同志对接互访,强力推进了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道不尽聊城援青干部的深情厚谊;连绵起伏的雪域高山,阻不断聊城刚察两地人民的不解情缘。争取资金40万元为刚察县3乡2镇购置消防车5辆,让刚察县一举成为青海省第一个消防车乡镇全覆盖的县(市区);对接协调青海省山东商会,向刚察县老年社会福利中心捐赠服务用车……聊城市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两地交往交流,累计争取捐赠财物共计1681万元。

刚察县委、县政府对聊城援青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把山东担当刻进雪域高原的冻土,将齐鲁情怀融入牧民幸福的笑容,更让‘藏汉亲’的种子在高原开花结果。”6月6日,刚察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启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聊城援青干部以初心为笔、实干为墨,在雪域高原写下动人篇章——青稞啤酒厂飘香、高原齐鲁样板点亮新居、牦牛藏羊“飞”入齐鲁千万家,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文旅推介擦亮刚察品牌,医疗帮扶带出本土骨干,教育结对架起连心桥梁,一项项措施让聊城刚察干部群众血脉相连!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流淌的是聊城和刚察共同创造的美好未来,让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开得更美,让当地百姓的笑容更甜!

对刚察4.6万名各族群众而言,“聊城”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名,更是一个富含深情厚谊的情感坐标。

果洛藏贡麻村村民达娃达杰,看到从山东来的客人,总是会热情地端出一碗酥油茶,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感谢这些年山东聊城的援建,把村子修得越来越好,村民们也都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感谢聊城援青医生,解除病患痛苦。”6月10日,记者走进刚察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办公室,当地群众感谢聊城援青医生的锦旗,已经挂满了整整一面墙。“有病就找聊城大夫”,在刚察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

有形之碑,可以昭示天下。然而真正弥足珍贵,能够流芳百世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聊城援青干部人才所做的一切,都被当地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6月7日,刚察县政协主席秦士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聊城援青干部赞不绝口:“聊城援青干部人才融入当地的工作和生活非常快,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真情架起了聊城和刚察之间的连心桥,把聊城人民的大爱传遍刚察每个角落。”

从繁华的齐鲁大地到壮美的雪域高原,聊城市以“三交”工作为笔,在刚察县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的壮美长卷。开展“藏汉一家亲”“情满藏城团委结对”“农牧致富带头人红色交流”“农牧促增收、共致富”“刚察小学生三交研学”等一系列活动,签订乡村振兴、教育、文旅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多元创新的交流形式,聊城刚察两地跨越地域界限,每一次互动、每一场对话,都如同精心编织的纽带,紧紧相连。

截至目前,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中新网等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文章260余篇次,数量位居援青诸市第一。首次开通聊城援青视频号,通过各平台集中推送各类短视频300余个,积极宣传援青动态、典型人物和工作成果。在央视新闻、山东三农新闻联播、直播聊城等平台进行农畜产品直播推介,邀请鲁网聊城、探索聊城、聊城藏宝图等自媒体提升农畜产品宣传热度,累计浏览量突破30万人次。围绕“聊城援青十周年”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展示十年间聊城援青干部人才“缺氧不缺精神”的担当奉献以及为推动刚察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的援青力量。

三载援青路,一生青海情!“虽然即将离青,但援建项目持续发挥效益,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聊城与刚察的情谊也将永续。”回望在刚察县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孙建德感慨万千,“三年太短,道不尽高原上党旗飘扬、山海情长的故事,但每一步脚印都在证明:党建强,则援建兴、民心暖、山河美!”

2025-07-30 ——聊城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纪实之一·“党旗红”篇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754.html 1 奔赴,跨越山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