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架起“连心桥” 盘活“闲家底”
——新华路街道村企联建激活乡村沉睡资源
■ 本报记者 陈金路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7月28日,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在临清市新华路街道郭堤村的桑林间洒下斑驳光影。62岁的王贵香挎着竹篮穿梭其间,采下满把翠绿桑叶。这些桑叶将送往村口的罗敷陌上桑公司,为她换来每天80元的工钱。“以前这老桑林荒得长满了野草,现在不光地有租金,俺们还能采桑叶挣钱!”王贵香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这片生机勃勃的桑林,是新华路街道“村企联建”结出的丰硕果实。当村集体的“闲家底”遇上企业的“新点子”,曾经沉睡的土地、厂房与林地,正悄然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我们有资源、劳动力,就缺技术和销路!”今年3月,在新华路街道党建联席会上,郭堤村党支部书记潘西海拿着村集体“三资”清单,直截了当地向罗敷陌上桑公司提出“搭伙”请求。企业负责人当即回应:“我们有加工线、市场,就缺优质原料!”供需的精准对接,让这场“双向奔赴”迅速展开。如今的郭堤村,桑果熬成了香甜的果酱,桑叶炒成了香醇的桑茶。75亩老桑林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
在新华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姚强的办公室里,村企联建项目规划图上标注着红黄绿三色标识:红色代表已投产项目,黄色表示在推进项目,绿色意味着待落地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专属‘责任田’,进度细化到周,确保落地见效。”姚强介绍,目前,土地流转、产品订单等五种联建模式,已将3个行政村、51个网格村与91家企业紧密联结,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7月25日,在刁庄村林下养殖基地里,清脆的鹅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村党支部书记刁建军正和东胡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峰、养殖户王伟章一起清点鹅苗:“东胡村有10亩闲置林地,而我们村缺养鹅的场地,跨村整合资源后,可实现双赢的效果。”这样的“土智慧”在新华路街道遍地开花。杜庄村的缝纫车间里机器轰鸣,李长柱一边踩着踏板加工校服布料一边说:“企业出技术,合作社接订单,我们出人工,去年给村集体挣了3万元,30多户村民跟着受益!”
“路灯一亮,晚上遛弯都敢往远处走了!”西陶村村民陶世东沿着新修的水泥路散步,路灯照亮了路边“村企联建惠民工程”的牌子。今年以来,该街道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160万元用于道路修缮、污水设施建设,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
数据见证变化:37个联建项目落地生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8万元;51个网格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3个行政村突破100万元,2024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271万元,同比增长7.21%。
“村企联建不是村找企、企帮村,而是让村企成为一家人!”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亮介绍,下一步,街道将把村企联建模式做深做实,让土地生金、集体变强、乡亲变富,持续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编后
让独角戏变为协奏曲
乡村发展的痛点,往往在于“有资源缺路子”与“有能力缺载体”的错位。郭堤村的老桑林曾荒草丛生,罗敷陌上桑公司的加工线却苦于原料不足,新华路街道党建联席会架起的“连心桥”,让供需精准对接,75亩桑林摇身一变成为年增收4.5万元的“聚宝盆”。这背后,是基层党组织打破壁垒的担当——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拿着村集体“三资”清单找合作方。
村企联建的生命力,在于“互利共赢”的朴素逻辑。91家企业与54个村社通过五种模式紧密联结,既让企业获得了稳定原料和劳动力,更让村民实现了“地有租金、劳有工钱”的双重收益。当37个联建项目落地生根、51个网格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发展成果便从报表上的数字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从王贵香采桑得酬的笑容,到潘西海“搭伙”发展的底气,新华路街道的探索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源不会自动变现,需要党组织当好“牵线人”;发展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村企成为“一家人”。这种把“闲家底”变成“金名片”、让“各唱各调”变为“同频共振”的实践,正是激活乡村振兴潜力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