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团结,携手共进

——聊城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纪实之四·“藏汉亲”篇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王军豪 郝川 崔崴

在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村口的广场上,一座雕塑十分醒目:两只手托举起一个石榴,一颗颗鲜红的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下面一本打开的书上用藏汉双语写着“腾志”二字。

“腾志”在藏语中意为“团结”。

这个曾经相当贫困的藏族村落,在聊城援青干部人才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彻底改写了命运,成为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谱写“藏汉一家亲、共筑民族情、携手向未来”新篇章的生动注脚。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口帮扶中,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形式多样的援助方式增强刚察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化“五个认同”、维护民族团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4年4月25日,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远程医疗合作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与刚察县人民医院之间展开。这次特殊的远程多学科会诊借助现代通信技术,为一名病情危重的86岁藏族老人带去了生命的希望。

这名藏族老人因脑出血入住刚察县人民医院治疗。山东援青专家、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海涛为老人进行了细致检查,发现患者体质差、发病急、出血量大,既往基础疾病复杂,病情危重,便向“娘家”求援。

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第一时间行动,医务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康复科、护理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均参加了这次远程会诊,并针对患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疗建议。

一次远程多学科会诊,跨越山海,架起挽救生命的桥梁,更结起了民族情感的纽带。

2025年3月,聊城新一批7人医疗援青队伍接过接力棒,带着组织的殷殷嘱托来到刚察。他们经受住了高原环境的严峻考验,克服了高原反应,怀着满腔热血稳步开展各项工作,在高原上拓展人生的高度和宽度。

在刚察县人民医院影像科,来自聊城市传染病医院影像科的援青医生白林刚正耐心地教授当地医生看X光片。“要关注细微变化,多角度观察,确保不遗漏任何细节。”讲者仔细,听者认真。

“聊城的医生水平高,态度好,在专业技术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多指导,也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我们非常感谢他们。”当地藏族医生说。

为解决当地医院“人才荒”问题,聊城医疗援青队推行“师傅带徒弟”“外科专家一带一”“主刀变助手”“走出去、请进来”等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培养20余名本地骨干,3名本土医生可熟练完成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及阑尾切除术。

2024年7月10日,聊城市人民医院的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医保专家及康复专家肖以磊、黄玉秀、卢现力赴刚察开展了为期10天的培训,提高了当地医院在康复治疗、DRG支付改革、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当地牧民也有话说:“聊城医生,好样的!”

2023年6月,援青专家高秀娟、岳耀存在刚察县人民医院为一位产妇成功实施了刚察县首例无痛分娩。

援青期间,聊城的医疗专家在高原上书写了多个“首次”,为4万余名当地群众送去了健康与温暖。

3年来,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织援青医师强化刚察医疗领域建设,完成门诊近1.7万人次,实施新技术42项;在海北州首创特色科室——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精准救治1500余人次;帮助当地首次制定科室管理、无痛分娩、查房教学等标准;开展光明行、健康查体等公益活动,惠及群众400余人次,免除医疗费用200余万元;通过搭建远程诊疗平台,实现刚察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及影像检查由聊城市人民医院实时远程诊疗……

情系藏城,聊城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藏汉亲”再添温暖底色。

同医疗条件落后一样,教育资源匮乏也一度是刚察群众的“心头之痛”。

“群众最缺什么、最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我们就尽最大努力帮什么!”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用实际行动在高原上见证初心与使命。

“太感谢老师了,跑这么远的路来看我。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2023年5月14日,在刚察县吉尔孟乡秀脑休麻村,五年级学生昂志多杰对前来家访的聊城援青教师刘东海说。自启动教育援青工作以来,聊城市已先后组织70余名教师赴刚察县开展支教工作。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投身教育教学,用结对帮扶、空中教研等方式,精准“输血”、强化“造血”、助力“活血”,结下累累硕果。

5月27日上午,在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课间休息时,阳谷县第二实验中学的援青教师钱洪峰和九年级藏族学生万玛夸杨加谈心:“你最近表现不错,要抓住中考前最后的机会,认真复习的同时调整好心态,争取考上心仪的高中。”

得知钱洪峰不久后将结束援青任务返聊,万玛夸杨加对记者说:“钱老师就像我们的大哥哥,把我们照顾得很好。他回山东,我们很舍不得,我们会永远为他祝福。”说到动情处,年轻的小伙子红了眼眶。

民族团结,师生情深。援青教师以园丁之爱赢得当地学生的爱戴。

在学校活动室,援青教师张辉和阮洪成正与当地教师拉毛才让、角巴吉、卡吉正在开展教学研讨。从班级管理,到备课家访,几人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拉毛才让说:“聊城老师们教学方法先进,很有爱心,我们很喜欢他们。”

援青教师以敬业、专业赢得当地教师的尊重。

在聊城三中,2024年4月4日,海北班学子被结对家庭接回家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第二天,聊城三中又开展了首届海北班烧烤节,让青海学子度过一个充实而温馨的清明假期。

陈金成曾任聊城三中海北班班主任,2024年3月,他又向组织主动请缨,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雪域高原的憧憬,从东昌湖边奔赴青海湖畔,开始了援青生涯,任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副校长。

“在聊城,我和海北班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来到刚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淳朴善良的品格和对知识的渴望。”陈金成说。

三年的援青任务即将圆满结束,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副书记、刚察县教育局副局长(援青)朱晨冉心中满是不舍与牵挂。

从开展名师“送教送培”,到组织刚察教师赴山东跟岗交流培训;从组织援青教师送教上门,到开创短期小组团式教研员援助模式;从同课异构、听课议课、教研分享、中考备考方略到两地建立教育援建工作长效机制……每一项工作,朱晨冉都如数家珍。

“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朱晨冉说,“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感谢各族同胞教会我教育是薪火相传,是文化共生。愿刚察的孩子们在书香与牧歌交织中茁壮成长,愿雪域文明在时代激流中璀璨新生。”

三年时间,聊城教育援青成绩单亮眼:援青教师开展备课4126节、课时量9864节,家访273人次,主持或参加教研活动661次,开展空中教研活动83次;11对结对学校共开展线上教学教研及教学管理交流活动54次,参与教师逾2300余人次。

无论是教育援青还是医疗援青,批批接力,久久为功,让“藏汉一家亲、共筑民族情”这句话更加温暖。

“聊城来的干部真干事、干真事,我们打心眼儿里感谢他们。”当地群众科乃加说。

“虽相隔千山万水,但聊城与刚察各族群众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踩同一片热土。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各民族共享发展进步成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同胞心田,让唇齿相依、水乳交融、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民族关系,成为刚察大地最美的风景。”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刚察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援青)孙建德说。

2025-08-06 ——聊城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纪实之四·“藏汉亲”篇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168.html 1 团结,携手共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