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明珠”的绿色跃迁

——30%新能源占比背后的聊城实践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李政哲

新能源装机总量突破550万千瓦大关,占比达30%。7月30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的这组数据,标志着“四减四增”行动正在重塑着聊城这座“两河明珠”城市的能源基因。

重构能源矩阵。不同于简单的能源替代,聊城构建的“风、光、火、储、氢”能源矩阵展现出系统性的智慧。“十四五”期间,煤电从能源舞台中央退居为调峰配角,而新能源领域中,7个整县光伏试点与9个陆上风电项目恰似绿色棋局上的关键“活眼”,持续释放强劲动能。配合地热能开发及储能配套建设,预计我市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再创新高。

传统产业焕新。2024年数据显示,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2%,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突破9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除赤泥外)达98%……这些数字背后,是235个绿色化改造项目的集体发力。年节约标煤12.6万吨、减少碳排放约28.2万吨的实绩,让聊城成功跻身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服务业低碳转型。当14个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专项提升行动全面铺开,这座城市的第三产业已悄然完成“轻装上阵”的转型。就像运河当年带动商贸繁荣,如今的服务业新动能已撑起经济“半壁江山”,用最轻盈的姿态托举着城市的发展梦想。

碳市场华丽转身。信发集团的转型故事堪称经典:从“碳排放大户”到交易量占全国7.47%的头部卖家,7.43亿元碳交易额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种“腾笼换鸟”的智慧,正是聊城探索出的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新路径。

丈量绿色刻度。全国第三家国家碳计量中心的落户,让聊城握住了低碳发展的标尺。50项碳计量标准的制定,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直测的突破,正在为“双碳”目标提供精准的计量解决方案。

如今,聊城这座千年古城正用行动证明,绿色转型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5-08-07 ——30%新能源占比背后的聊城实践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222.html 1 “两河明珠”的绿色跃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