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领“新”声 “梨”响未来
——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暨冠县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培训侧记
■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亚杰 赵艳君
一次新闻宣传业务能力培训,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9名授课导师和36名学员的互动,能擦出怎样的火花?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的互补,最终可以给学员带来多大的提升?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营里找到答案。
脚下是古城文脉的厚土,身旁是铅字墨香的记忆。8月6日—8日,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营暨冠县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培训班在聊城水上古城聊报民宿举行。来自冠县县直单位和各镇街的36名青年宣传骨干参加了这次为期三天的培训。
本次培训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中共冠县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此次冠县专场也是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的第二站。三天时间里,市新闻传媒中心依托全媒体宣传优势,聚焦基层宣传工作痛点难点,构建“理论筑基+案例解析+实景实战”三维课程培训体系,大大提升了冠县宣传干部“发出‘聊’亮声音、讲好冠县故事”的专业能力。
“八破八立”掀起头脑风暴
媒体格局裂变、传播技术迭代加速,新闻宣传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宣传队伍,以凝聚发展共识、讲好聊城故事,成为我市宣传领域的一大挑战。
“面对媒体融合的滚滚洪流,我们是否曾感到力不从心?”“面对自媒体的狂飙突进与不拘一格,我们是否曾感到困惑甚至焦虑?”“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我们是否曾感到‘本领恐慌’?”……市新闻传媒中心主任,市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方在开班仪式上的一连串问题直击人心。他结合从业三十载的工作经历,剖解时代考题,向36名学员抛出“八破八立”破局之策,并对学员提出“三真”要求。
何为“八破八立”?如何做到“三真”?
在和学员的现场交流中,朱国方言辞恳切。他说,作为从一线摸爬滚打过来的“老兵”,深知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坚信,只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拥抱变革的勇气、扎根实践的定力,就能在激荡的媒体生态中破浪前行。他介绍,本次轮训继续优化升级“导师天团”,紧扣“八破八立”,即破孤岛思维、立融媒思维,破经验定势、立新传播格局思维,破技术畏难、立技术赋能思维,破数据沉睡、立数据驱动思维,破静态叙事、立视觉叙事思维,破单向传播、立互动与社群思维,破游离中心、立服务导向思维,破能力之障、立实战锤炼本领思维。此次实战轮训为基层宣传工作者量身定制练兵场,帮助大家淬炼技能、成长蜕变。
“要真投入,深学细悟掌握新技能;真动手,在实战中锤炼硬功;真协作,打破地域与部门界限合力攻坚。”冠县专场培训开班仪式上,朱国方表示,此前茌平首训已推动学员实现从“提笔能写”到“举机能拍”的蜕变,学员的部分作品被新华社采用,“此次冠县培训延续实战模式,助力学员成长为服务冠县灵芝产业、红色文化等特色领域宣传的融媒尖兵,全面提升学员全媒体时代基层宣传核心战斗力。”
新形势下,如何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如何从基层挖掘鲜活素材,让核心价值观故事引发共鸣?冠县新闻宣传战线36名业务骨干,带着各自的疑问,走进了轮训课堂,并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快节奏的传播,呼唤着真正能在群众心中沉淀下来、滋养心灵的优质内容和宣传作品。宣传工作不是‘软任务’,而是‘硬担当’;舆论引导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冠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宁说,“此次授课的导师团,是全市新闻战线顶尖的实战专家。他们不仅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创新经验,更怀着服务大局、情系基层的深厚情怀。希望大家以‘归零心态’投入学习,带着问题学、结合实践钻,练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长为一支扎根沃土、能写会拍、善融敢闯、作风过硬的新时代基层宣传主力军。”
灵感碰撞锤炼“十八般武艺”
从传播理念到创新模式,从媒体生态到实战技能,实战轮训模拟真实场景,锤炼每一位学员在工作中的适应力和战斗力。
“冠县是一片孕育火种、润育心灵、蕴育典型的沃土,有新闻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富矿’。梨园灵乡(金色)、轴承钢板(银色)、红色文旅(红色)这三块基石,共同构筑了冠县作为新闻富矿和高质量发展报道富矿的独特地位。”培训首日,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高级记者玄志刚,从三个维度解读了如何深挖这座“富矿”——
把产业和人“绑在一起说”。玄志刚说,不能分开报道产业发展和人物故事,要把普通人的奋斗经历、典型人物的成长故事,自然融入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大背景里,让读者既看到产业变化,又能感受到人的力量。
从“看数字”转向“看质量”。“不要只报道GDP增长、产值多少这些数字,更要琢磨数字背后的门道。”玄志刚解释,比如能耗是不是降了、科技含量是不是高了、产品是不是更值钱了、市场销路是不是更宽了、环境是不是更好了,这些都是发展质量的体现,要用具体的案例和人物故事,把冠县发展中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讲生动。
以“小切口”映出“大图景”。玄志刚提到,写一个典型人物、一家企业或一个项目时,要能通过这些“小点”反映冠县整体高质量发展的路数、遇到的难题和取得的成绩;反过来,讲国家政策、行业趋势这些“大面”时,要巧妙融入冠县的本地做法和成功经验,这样内容才更让人信服、值得借鉴。
首日培训结束,参训学员徐海君直呼不虚此行:“课程设置质量之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平时一直不太清楚什么是从小切口入手。这堂课听下来,才真正明白了这三个字的含义。我回去就练练手。”
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常庆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舆情?》、市新闻传媒中心县域事业部主任夏旭光的《破壁·智融·创变·重构——媒体融合报道的创意突围与案例解码》、理论文艺部主任朱海波的《明于道 精于术 敬一业》,到时政新闻部记者白文斌的《对上报道要求与采编技巧》、报纸编辑部副主任邹辉的《公文与新闻语言逻辑关系及转换实操》,无一不是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操作样本,把技巧拆解成可复制的步骤,对基层宣传工作者来说,这些“看得见、学得来、用得上”的案例,远比单纯的概念灌输更有穿透力。
“每一堂课,每一次交流,都如同为我们打开了新闻宣传新世界的钥匙。以前总觉得新闻报道创新很难,听了这些课,看了这些老师举的事例才知道,原来好宣传不是凭空想的,是把‘人’装在心里,把‘细节’做到位,这样的课,想忘都难。”学员张清强的话道出了学员们的心声。
别开生面的“光影突击战”
盛夏的聊城水上古城,青砖黛瓦间跃动着融媒实战的火热脉搏。作为“记者之家”与“宣传驿站”的聊报民宿,不仅是学习交流的空间,更以推窗可见的古城风光、街巷活化成果,为学员提供了观察基层的鲜活样本。
如果说网络编辑部副主任刘飞带来的“AI技术赋能主流宣传的前沿方案”,让学员们感受到了技术赋能的魅力,那么,视觉传播部记者郭绍隆和报纸编辑部美术编辑丁兴业的“线上授课+现场教学”,则让学员们亲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光影突击战”。
“生活味、烟火味才是流量密码!”“注意石桥拱与水面的对称构图!”8月6日—7日,接连两个晚上,郭绍隆、丁兴业两位授课教师与学员一起走进古城街巷,他们悉心指导,面对面、手把手教学员拍短视频、编辑图片,快门声与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成为古城夜晚的一道风景线。学员们聚焦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瞬间,从构图技巧到光线利用,从后期剪辑到配文,边学边练,让普通场景在镜头下鲜活起来,课堂成了最生动的创作现场——这正是“手机摄影实战及短视频拍摄”环节的生动写照。
基层宣传干部、宣传骨干身处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离火热实践最近、离人民群众最近的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凡人善举的温暖瞬间……这些最鲜活、最生动、最接地气的“冠县故事”,首先发生在他们的身边,首先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是冠县发展巨变的“亲历者”、社情民意的“瞭望者”、本土故事的“第一讲述者”。这次培训,他们直言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扛了9年摄像机的新闻宣传人员,我一直认为跑得勤、问得多就能拍出好片子。两天的实战训练让我明白,把镜头对准群众,把笔触伸向基层,才能拍出最打动人心的基层故事。”参训学员王冉表示,“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继续用心用情紧握手中的笔和镜头,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写下生动注脚。”
在新闻培训班的最后一课,学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凝视着那些记录着孔繁森同志援藏岁月、为民奉献的珍贵史料,感受着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崇高品格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大家的心灵受到深刻洗礼。面对鲜红的党旗,学员们举起右拳,庄严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纪念馆内。这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淬炼,更是新闻人初心的回望——正如孔繁森同志用生命践行使命,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也将以此次结业为新起点,牢记党的嘱托,坚守党性原则,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时代变迁,传播党的声音,让初心在新闻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