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动脉”交织 “绿色车轮”奔流
——聊城绘就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新图景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赵宗锋
入秋的鲁西平原,绿色低碳风劲吹: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多的钢管企业更换新能源货车进行“内倒外运”;茌平区信发集团铁路专用线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将新增11条铁路线路,大幅提升运输效率和环保水平,企业物流成本也将大幅降低;聊城各县(市、区)大街小巷上,新能源公交车安静穿梭……“公转铁、油换电”,清洁运输的大踏步前进,让全市以“四减四增”推进的交通运输行业大转型进一步具象化。
重塑运输筋骨,铺展绿色通途。新跨越,正在发生。
顶层设计
运输结构洗牌式变革
运输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扭转“车轮依赖症”。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公铁等多式联运模式应用,不断提升铁路货物运输量。按照要求,煤炭、矿石、化工原料等大宗货物,4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运输要转为铁路运输。为此,我市积极推进铁路联网补网,信发集团铁路专用线、冠州国际陆港铁路专用线项目均顺利实施。鲁西多式联运绿色智慧物流枢纽改造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度山东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茌平区通过积极探索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三级配送体系,优化配送运力,降低空驶率,实现了快递包裹“坐着”公交车下乡。目前,我市加快推进申通快递智能分拣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快递物流进村和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各县(市、区)均已开通农村客货邮业务,有效推动了城乡资源的共享、双向流通,切实降低了农村物流货运单耗。
公交线网布局的系统优化,也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在市主城区,两条“夜享水城 公交专线”线路和站点的设置,有效提升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公路“减负”
车轮上的绿色交通革命
在位于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大洋钢管集团,与以往燃油货车作为运输主力不同,如今随处可见的是新能源货车。今年3月,这家日均运输1200吨钢管、年碳排放74.4吨的企业,投入200余万元购置了新能源车辆。大洋钢管总经理王洪光算了这样一笔账:“碳排放能减少41%,运输成本能降低22%,一年下来能省不少钱。”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用能结构绿色化步伐,国四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等高能耗高排放车辆加速离场,交通运输装备电动化替代节奏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超过九成,新增的出租车、邮政快递车和重卡,九成以上为新能源车辆。不仅如此,公路光伏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光伏充电站、储能设备与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实现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阳谷县充换电设施补短板项目成功创建国家级试点,是我市加大交通工具新能源供给的典型体现。
科技筑基
低碳出行引领美好未来
7月16日,山东省交通运输领域首笔碳普惠交易在冠县成功落地。冠县汽车站与赫锐德(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通过苏州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售出200吨由电动专用车替代燃油车运行产生的碳减排量,实现了全省充电碳普惠交易“零的突破”。
新能源车办理保险难怎么办?充电桩布局分散怎么办?面对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唯有以创新破局,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绿色交通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交通运输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个绿色研发项目申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升级改造的聊城智慧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投用后,将全面提升行业智能化治理效能。同时,我市加快道路货运行业能耗专项摸底排查,提升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能力,并积极探索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为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数据的汇聚共享提供平台支撑。
从淘汰超标排放车辆的雷霆之举,到纵横交错的“钢铁动脉”;从街巷穿梭的新能源公交车,到贯通城乡的客货邮网络……我市以“四减四增”守护蓝天底色、积攒绿色动能,扎实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聊城样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低碳运输梦想,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