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拧成“一股绳” 耕好“责任田”
——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系列评论③
■ 赵宗锋 王培源
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的前进道路上,蹲着几只“拦路虎”:一只叫“形式主义”,习惯于打造“面子工程”,治标不治本;一只叫“能力不足”,拳头捏得紧却砸不中要害;一只叫“各自为战”,不光缺乏大局观,还可能相互“使绊子”;还有一只叫“脱离群众”,扑不下身子,听不进群众意见,也就扭转不了“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群众都埋怨”的被动局面。
推进这项系统性、长期性战略工程,需要有长远眼光,做很多细致的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建强保洁队伍、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保障服务、强化监督问效……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搬掉这几只“拦路虎”,站在山巅观全局,有效提升执行力。其中,既要上下拧成“一股绳”,攥成铁拳攻坚;更需层层压实“责任田”,在自家垄沟里挥汗深耕。
以抓好路域环境为例,“四好农村路”不光要“建好”“管好”,还要“护好”“运营好”。各县(市、区)要履行“主抓”责任,各镇村要落实“主战”职责,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和各类保障支持。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才能从根上破解“整治—反弹—再整治”顽疾,健全良性运转的长效机制。发动群众深度参与的过程也是如此,既要落实好“三包”责任制,引导群众明确自身责任,履行自身义务,让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的观念深入人心;又要创新激励机制,深化“积分制”“信用+”应用,确保积分兑换物品或服务便捷、高效、可持续,让参与者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说一千道一万,落实责任是关键。规划再好、目标再明确,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和执行都是纸上谈兵。农村人居环境全域综合整治提升是“民心”工程,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强化全局意识,发扬协作精神,设身处地从群众角度出发,办实事、解难题,把责任压实到“神经末梢”,一体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让“一时净”延展成“时时美”,让“一村新”变为“全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