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产业”长成富民支柱

3月15日上午,许营镇水润花坞(聊城)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李风改正在为西瓜秧打杈、挂秧

■ 文/图 本报记者 曹天伟

眼下,在高新区许营镇的乡间田野,一望无际的大拱棚、冬暖式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棚内,翠绿的西瓜秧正奋力生长。

3月28日上午9时,宋郎村种瓜大户张延军走进瓜棚,忙着为西瓜秧打杈,精心培育自己的“甜蜜产业”。

在这个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众多像张延军一样的瓜农依靠种植西瓜走上了致富路。特别是近年来,许营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推动西瓜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从传统拱棚种植到早春立体化种植,从普通西瓜到礼品瓜,西瓜产业已经成为“含糖量高,含金量更高”的富民支柱。

西瓜种植历史超过400年

早在1996年,许营镇组织干部群众赴潍坊昌乐尧沟镇学习早春大棚西瓜种植技术,从此开启了许营西瓜的产业化进程。但当地种植西瓜的历史,则要超过400年。

许营镇地处聊城市区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巢父遗牧故事发生地,古有“大唐博州”的美誉。清朝首位状元傅以渐途经许营镇,看到瓜农在田间忙碌,心生感触,遂留下佳句:“黄沙茫茫显凄凉,老者勤苦种金粒。汗水灌出瓜秧绿,结下善果供客尝。”从此,“阁老赞瓜”的佳话传散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许营镇仍有部分农户种植西瓜。“当时由于缺少政府统一引导,瓜农各自为战,始终没有形成规模,种植收益也不高。”许营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郑庆杰告诉记者,为了摸索出一条致富路子,1996年,许营镇组织部分干部群众到被誉为“中国西瓜第一镇”的昌乐尧沟镇学习早春大棚西瓜种植技术。此后,在政府引导和部分瓜农的示范下,大棚西瓜种植在许营镇逐渐推广开来。

经过近30年的探索,目前,许营大棚西瓜收获面积近3万亩,占聊城市早春大棚西瓜面积近一半;年产量15万吨,收入近3亿元,占全镇农业收入的60%,成为真正的富民支柱产业。依靠西瓜种植,辖区群众人均储蓄额近5万元。瓜农们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还有很多人在聊城城区买了房,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为西瓜插上科技翅膀

3月15日上午,许营镇水润花坞(聊城)农业发展公司一处冬暖式大棚里,公司负责人李风改正和几位工作人员一起,为西瓜秧打杈、挂秧。

200多米长的大棚,最高处有3米高,在阳光的照射下,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记者从入口处望去,一株株苍翠欲滴的西瓜秧正沿着吊绳奋力往上“爬”,瓜蔓上挂着一个个身披绿色外衣的“瓜娃娃”,小的像拳头,大的已经快2公斤。

如今,立体化种植已经成为许营西瓜种植的“主流”。几年来,许营镇加大瓜棚设施升级力度,一方面对现有大拱棚进行改造提升、加高加固,另一方面鼓励群众和企业建设冬暖式大棚,既满足了立体化种植要求,又将西瓜上市时间提前到4月上中旬,形成“错位”销售。相对于原来的地面种植,推行立体化种植后,每亩定植量由800株增加到2000株,提升了品质和产量,瓜棚亩均效益由1万元提升到4万元,实现了翻两番。

在做强“硬件”的同时,许营镇注重科技引领,加强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聊城大学农学院的技术协作,建立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到采摘收获的全程技术支撑,每周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目前,全镇500亩示范园区全部应用滴灌技术,有效保障了高端西瓜品质。

用高品质撬动高端市场

大棚定时通风,确保白天温度控制在35摄氏度左右,夜间温度不低于15摄氏度;杜绝使用高毒农药、激素等,肥料全部使用农家肥,确保品质达标。在张延军看来,种植是一门技术活,所有程序都要严格按标准进行。

正是这种高标准,保证了西瓜的高品质。每年,小型礼品西瓜都是城区各大商超、单位的抢手货,“很多时候都需要提前预订,订晚了就没货了。”张延军说。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从2015年起,许营镇每年建设不同规模的新品种推广基地,先后引进了京颖、全美2k、西瓜王子等26个小型礼品西瓜。目前,全镇礼品瓜种植已经超过500亩。“小型礼品瓜细嫩多汁,深受高端市场青睐。目前,镇里的礼品瓜主要销往北京、济南及本地的高端市场。”许营镇乡村振兴站站长王天兵告诉记者。

每当西瓜上市时节,许营西瓜“身上”都会贴上一个记录西瓜产地、种植户等信息的二维码标签,这是该镇建设的西瓜质量溯源体系的重要一环。为保障西瓜品质,他们推进西瓜产业生产标准化、监管智能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加强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控制,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包装,实现从田间培育到百姓餐桌的全链条、全要素监管。正是完整的质量管控,让许营西瓜有了“早熟、皮薄、沙瓤、脆甜”的盛名,成为高端市场的宠儿。

2022-04-0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90.html 1 “甜蜜产业”长成富民支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