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城校园“石榴红”
——聊城市实验小学持续深化“榴蕴铸心”品牌建设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东昌湖畔的聊城市实验小学,其前身为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始建的启文书院,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风雨,熠熠生辉。该校现有51个教学班,学生2700余人,涵盖汉、回、布依、满、蒙古等7个民族。
近年来,聊城市实验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四全铸心”为抓手,不断深化“榴蕴铸心”品牌建设,形成“全环境浸润、全学科渗透、全活动赋能、全时空覆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走进校园,一股浓厚的育人氛围扑面而来。聊城市实验小学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墙壁、校园文化墙等阵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校训、校歌,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处角落都能育人。在这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无处不在。
聊城市实验小学组建各学科骨干教师研发小组,围绕“民族团结”“文化交融”“共同发展”等主题,整合校内外资源,编制了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校本教材,推行了“学科+民族团结”的融合式教学模式。
该校开发各学科各年级融合点150处,延伸开展黄河文化研学,依托美术课、音乐课,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科目通过课堂主渠道,做到“每一学科、每一课程、每一堂课都育人”。该校政教主任周春敏说:“凡是与民族团结进步题材内容相关的结合点,我们都会开展专题教育,每册教案不少于5处。其中,‘真趣作业’是我们创设的家本课程,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完成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作品,并在3楼阅读空间的作业架上进行展示。”
该校还以“小石榴籽”社团课程为载体,深挖范筑先、马本斋、金方昌等身边的民族英雄故事及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的榜样故事,并建设了“方昌班”“本斋班”等红色班级。“在‘小石榴籽’社团,我可以和社员一起唱民族歌、跳民族舞、做民族手工等,我们还表演了《人民的公仆——孔繁森》。”三年级4班学生马小兰一脸认真地说。
鲁青远程同步课堂、书信往来、互赠艺术作品等跨民族合作活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7月31日,鲁青青少年“石榴籽一家亲”暑期夏令营交流活动在聊城市实验小学开展,孩子们通过互赠礼物结下深厚的友谊,共同完成“两弹一星”主题拼图竞赛活动。
在学校“四大长廊”“四大空间”“两条大道”等活动阵地,有全校师生共同创作的《黄河九曲 墨染四时》书法、《中华民族一家亲》绘画,还有重走长征路地面游戏、国防教育训练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大事记等11个题材。该校构建起沉浸式、场景化的育人空间,通过宣传栏、主题墙、校园广播等载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环境浸润深入人心。
2018年起,聊城市实验小学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6所小学、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结对,互派校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双向赋能。如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念早已融入校脉肌理,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血液在传承中生生不息,成为学校跨越时代、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