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莘县野生动物救援一线见闻

■ 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刘敏 张金元

不久前,莘县徒骇河湿地公园上演温馨的一幕——一只苍鹭扇动着翅膀低空盘旋,随后缓缓落到救助站兽医师吕飞的身边,抬着头打量着那张熟悉的面孔,像极了眷恋母亲的孩子。

这发生在莘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一次救助鸟类放飞活动中。三个月前,这只受伤的苍鹭躺在树下,奄奄一息,被人发现后迅速送到了莘县野生动物救助站。

起初,这只苍鹭眼里满是惊恐,治疗养护期间,每一次换药,它都安静地伏在治疗台上,用那双琥珀色的眼睛注视忙碌的身影;每一次喂食,它都仰起头,精准地从镊子上接过小鱼。渐渐地,它学会了辨认脚步声,只要听见吕飞的脚步声,它便展开翅膀迎过去。

善意是会发芽的,吕飞用100天的温柔,重建了苍鹭对世界的信任,并把这份信任变成了依恋。于是,当放飞时刻来临,苍鹭的恋恋不舍,便成了最动人的场景。

“这样的救助故事太多了,我也记不清这是我救助的多少只鸟了。”吕飞说。

吕飞是莘县野生动物保护的资深志愿者,与野生动物的缘分始于2021年。那一年,莘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现随着爱鸟人士的增加,每年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但他们没有专项资金,怎么办?“那时,我们真的压力非常大。”该局自然保护地和防灾减灾股负责人张金元介绍,“我们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寻求与具备兽医师资质和救助条件的宠物店合作,没想到,吕飞主动请缨加入。”

“第一次见到受伤的鸟儿被送到救助站,它的眼神仿佛在向我求救。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要干好这件事。”吕飞回忆道。为了掌握救护技能,他自学鸟类解剖学,向兽医专家请教治疗方案,甚至在家中阳台上搭建临时“病房”。去年冬天,一只中毒的苍鹭被送来时已无法站立,吕飞连续守候48小时为它灌药、保温、喂食,最终从死神手中夺回了这条生命。四年来,吕飞参与救助的鸟类超过200只,其中,红隼、纵纹腹小鸮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超过30只。2024年全县野生动物救助成功率达92%,较2021年提升40%,群众主动参与救助案例增长3倍,生态好转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为了表达对吕飞的认可,2023年,我们授予他‘民间林长’荣誉称号。”张金元介绍。

生态好不好,鸟儿先知道。近年来,随着莘县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县域内鸟类数量不断增多。据2023—2024年统计调查,全县鸟类种类增至3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连对水质极为挑剔的白鹭也在这里安了家。而这些变化,正源于无数个“吕飞”的共同努力——从民警、村民到学生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人在发现受伤动物时,会第一时间拨通救助站的电话。

救助站内,吕飞的身影依然紧张而忙碌。在采访他的时候,救助站内又来了一只“小病号”,经了解得知,这是燕塔街道东毛坊村村民发现的一只凤头鸊鷉,是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野生动物,属于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只鸟个头较大,酷似野鸭,当时已无法自主行动,村民立即通过村委会联系到莘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其安全转移至救助站。

如今,莘县野生动物保护的故事仍在继续,这些温暖和谐的瞬间,正见证着鲁西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2025-08-20 ——莘县野生动物救援一线见闻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956.html 1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