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绿”而行
——开发区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赵琦
8月19日,在山东汇通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的热处理车间内,技术员张长胜熟练地操作着一辆新能源倒运车。“过去燃油车噪声大、冒黑烟,现在的新能源车不仅安静环保,载重能力还强。”张长胜感慨道。
近年来,开发区以“双碳”目标为引领,通过产业升级、能源替代、交通革新等系统性举措,加快实现钢管产业新能源货车全面替代,努力打造绿色交通“开发区样板”,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发展路径。
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开发区以“四减四增”行动为抓手,刀刃向内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针对传统钢管产业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开发区实施“龙头带动+集群升级”战略。一方面,引导20家龙头企业投入技改资金;另一方面,以“零容忍”态度取缔不合规企业,着力淘汰落后产能,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在能源领域,一场“断煤换气”的革命悄然展开。开发区先后取缔众多燃煤锅炉,完成50余家企业“煤改气”改造。更令人瞩目的是,2023年全市首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成投用,彻底终结用煤历史。与此同时,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厂房屋顶变身“发电站”,从“黑色高碳”到“绿色低碳”,产业结构的优化正释放出巨大的生态红利。
钢管产业年产量占全国1/6,日均进出重型柴油车800余辆次——这曾是开发区大气污染的“心头之痛”。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中,开发区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打响新能源车辆替代攻坚战。
试点先行树标杆。山东汇通集团、山东大洋钢管集团等5家龙头企业率先试点,32辆新能源货车投入运营,带动全区247辆新能源车上路。短短3个月,64家规上钢管企业实现内倒运输100%新能源化,年减少碳排放289.8吨。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种“开发区模式”正向外辐射:通过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端发力,已构建起覆盖天津、唐山、青岛港等地的“三向”绿色物流通道。
服务升级强保障。汇通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新能源充电站,引进360千瓦高功率充电桩,1小时即可为重卡充满电。周公河农贸城的绿色升级更具示范意义,15辆新能源货车替代燃油三轮车,620个充电桩满足市场需求,昔日的“污染源”变身“绿色枢纽”。
开发区的一系列举措,折射出全市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的战略考量——以“减”促“增”,以“破”立“新”。通过减少过剩产能、煤炭消费、农药化肥使用量和公路运输量,增加绿色产业规模、清洁能源占比、有机农业比重和多式联运量,全市正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0.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1.8个百分点;开发区连续两年获评国家级开发区“一等”等次,“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指标持续满分。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源于政策引领,更得益于市场主体的主动作为。正如山东汇通集团副总经理杨学洪所言: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企业赢得未来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