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进 笔舞云端
——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暨高唐县全媒体宣传素养能力提升培训侧记
■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这是一次从思维到技能,实现“八思八实”的成长蜕变;
这是一场从课堂到战场,拒绝“纸上谈兵”的实战培训;
这是一堂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全市联动”的生动实践课程……
初秋时节的古城,青砖灰瓦间涌动着思想碰撞的热潮。8月19日至22日,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中共高唐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营暨高唐县全媒体宣传素养能力提升培训在古城聊报民宿举行。来自高唐县县直部门及镇街的40名新闻宣传青年骨干,以一场“封闭式集训+沉浸式实战”的特殊培训,开启了新闻宣传思维破冰与能力重塑的旅程。
从“融”出发,解码宣传新路径
一次有意义的培训,不应只是学习充电,更是出征动员。
“40名新闻骨干齐聚一起,现场聆听了长期活跃在新闻一线的专家、导师授课,可以说,这是一次殊为不易的培训机会。”开班仪式上,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姜灿的一席话掷地有声。他从能力提升等方面,鼓励各位新闻宣传一线的老兵、新兵提升新闻写作水平,策划推出一大批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让正能量引爆大流量、好声音奏响最强音,让全市新闻宣传工作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这绝非一次普通的业务培训,而是一次新闻宣传战线的思维革命和能力跃迁。
开班首课由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主任,市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方主讲,主题为“融合改革打好主动仗,服务发展唱响主旋律”。
在壮大主流舆论方面,朱国方介绍,中心通过“头条工程”强化思想引领,开设全省地市报首个《理论周刊》;建立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守牢安全底线;实施“四精工程”打造精品内容,纪录片《两河之约》等作品屡获省级大奖,短视频单条播放量常破10万+。
在服务发展大局上,中心聚焦“六大职能”,做政令“扩音器”,解读政策助惠民举措落地;当发展“开道车”,推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等系列报道;架民意“连心桥”,《民生面对面》等栏目化解民生难题;做监督“手术刀”,《一问到底》问政节目推动问题整改;做好外宣“展示屏”,今年上半年已有8条稿件登上央视《新闻联播》,948件作品被央媒、省媒采用。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重构。”朱国方结合市新闻传媒中心的改革实践,从内容生产、平台整合到服务大局,用一个个鲜活案例拆解“主流舆论如何既守正又创新”。当讲到“县级融媒体要扎根基层,把‘话筒’交给群众”时,台下学员纷纷提笔记录。一堂课结束,学员崔紫荣的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朱主任说的‘小切口讲大主题’,正是我们做基层报道时最需要的方法。我们将精心策划,深入挖掘,创作更多‘沾泥土’‘带露珠’的高质量作品,讲好乡村发展故事,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高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芮说,时下,媒体深度融合加速演进,信息传播呈现海量化、圈层化、碎片化特征,“在媒体融合加速演进的今天,我们太需要这样‘接地气、解难题’的精品课程了。这既是给高唐宣传队伍充电赋能,更破解了我们的能力瓶颈。”
从“能”破局,淬炼攻坚硬本领
如何在高唐这片热土上,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把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讲精彩、传出去,把基层一线涌现的感人故事、凡人善举挖掘好、传播开?如何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有效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
针对学员的“需求清单”,此次培训既有公文与新闻语言转换、新闻摄影实操,又有短视频破圈思维、AI技术应用,做到了精准对接。与此同时,来自省市两级新闻宣传战线的专家老师和实战高手带来的前沿理念、创新方法和宝贵经验,成为破解大家当前工作难题的“金钥匙”。
“本次培训核心就在于‘破’与‘立’,破思维之茧,摒弃报纸思维、广电思维的局限,立融合创新之魂,突出理论+实操、课堂+一线、案例+创作三位一体模式,旨在锻造懂传播、会策划、能生产的复合型宣传铁军。”开班仪式上,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副主任张东方的一句话,给参训学员吃下一颗“定心丸”。
轮训营的核心内容“八思八实”,恰是这场能力蜕变的 “双引擎”。“八思”聚焦思维革新,从“新传播格局下的算法逻辑”到“AI技术如何赋能新闻生产”,培训导师夏旭光以“破壁·智融·创变·重构”为主题,结合聊城本地案例拆解媒体融合的“创意密码”,并按学员的要求,讲解了不同新闻体裁的写法;培训导师刘飞则现场演示AI制图、短视频生成的全过程,让学员直观感受“技术赋能思维”的力量。
“八实”侧重技能落地。公文与新闻语言如何转换?培训导师邹辉以高唐本地“公文稿”为例,手把手教大家“把文件语言变成百姓话”;培训导师丁兴业、郭绍隆连续两晚带学员练习图片、短视频的拍摄。从蹲点取景、调整角度到剪辑配乐,从“推、拉、摇、移”的基础技巧,到“黄金3秒抓眼球”的剪辑逻辑,两位导师带着学员们在实战中拆解“爆款密码”。学员梁栋栋打趣道:“以前拍图片、拍视频是随手拍、随手录,现在才知道每一次取景、每一帧画面都有‘小心机’。”
每天晚上,学员们纷纷在培训群里展示自己的实操作品——从古城区人间烟火的微纪录片,到“古城新业态”的新闻作品,导师们一条条进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
“课程内容既‘接天线’,把握时代脉搏和宏观政策;又‘接地气’,聚焦实操技能和基层需求。通过此次高强度、实战化的淬炼,我们将彻底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锻造一支扎根沃土、能写会拍的新时代基层宣传主力军,把产业振兴的高唐路径、文化‘两创’的高唐实践讲清楚、传出去,让高唐的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马芮说,此次培训有助于大家破解“如何讲好高唐故事”的课题,也有助于让每名学员都成为家乡发展的“最佳传声筒”。
从“合”聚力,锻造作战共同体
8月21日晚9时许,聊报民宿内的培训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在这里,一场特殊的考试正在进行。
“手机要上交了!来,看下今天的考试题目,消息写作、现场新闻写作、综合写作、小言论写作,大家可自由选择其中一个体裁进行创作。特别是消息,一定要按照今天讲解的格式进行写作。写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作业……”夏旭光一边将每位学员的手机收好暂存,一边介绍此次新闻写作实战的题目和要求。
考试结束,学员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视频拍摄技巧咱们也学了,新闻写作也实战考核了。我的特长是拍摄,你的特长是文字,以后有好的素材,咱们并肩作战就好了。”性格外向开朗的学员王浩,向自己的前桌发出邀请。
事实上,在培训中,“协同作战”的理念贯穿始终。这里既有导师的传经送宝,也有学员结合高唐本地的“就地化思考”。尤其在“对上报道要求与采编技巧”的培训课上,培训导师白文斌结合高唐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详解如何通过协作联动,让县域故事登上更高平台。学员们边看边议,计划以“乡村产业振兴”为主题策划一组融合报道,“既要有市一级的视野,也要有高唐的特色细节”。
8月22日下午,40名学员走进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认真观看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实物展品,仔细聆听孔繁森同志在西藏工作期间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接受了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为此次培训增添了一堂深刻的“初心课”。
“大家提交的摄影作品和新闻稿件都很优秀,或许还带着青涩,但已经彰显出最珍贵的特质——扎根泥土的真诚与洞察时代的敏锐。如果大家今后能够在新闻格式、语言表达、结构逻辑、主题和细节上进一步打磨技艺,必将成为优秀的新闻人。希望大家带着‘破圈思维’回到工作岗位,做全媒体的实干家;把实战基因融入日常,做‘铁脚板’的践行者;以服务导向深耕基层,做‘高唐好声音’的传播者!”结业仪式上,夏旭光对学员们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点评。活动结束后,还评选出十名优秀学员。
“孔繁森同志把‘为人民服务’刻进骨子里,这种精神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把笔端、镜头对准基层。”优秀学员代表冯晓琳在结业仪式上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实现了思维的破局,并掌握了新技术。今后我要扎根一线,多采写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凡人善举的温暖瞬间,通过镜头和笔端,传播高唐动人的时代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