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好组合拳 引得活水来
——临清市多维攻坚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本报通讯员 倪群力 程源
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项目建设现场,运输车往来穿梭;田野间,一望无际的青纱帐绿意盎然,土壤的醇厚芬芳与玉米的清甜气息在空气中交融……初秋的临清,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近年来,临清市从金融滴灌、科创赋能、要素保障等多维度发力,打出一套精准有效的“组合拳”,全方位、全链条、多举措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金融活水滴灌千企万户
“千难万难,没钱最难。”如何创新金融服务、撬动金融资源,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临清市创新金融服务机制,以“政府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为枢纽,建强市、镇、村三级金融专员队伍,构建“政银企担”风险共担体系,形成覆盖全域、响应迅速的金融服务网络。
今年上半年,临清市组织召开“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政银企对接会。会上,犇鑫牧业、乳泰奶业、森旭木业等13家有迫切融资需求的企业代表,逐一介绍发展现状与资金缺口。各银行机构负责人现场“把脉问诊”,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行业特性,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
了解到临清市犇鑫牧业有限公司因订单量激增,面临原料采购、产线升级、市场拓展“三重压力”,资金非常紧张。临清市金融办工作人员当场指导企业代表在“政府智慧金融服务平台”提交融资申请。
依托平台精准匹配,农行临清市支行迅速行动,深入企业生产车间实地考察,同步协调融资担保公司提供增信,并启动小微企业信贷绿色审批通道。仅用时3天,500万元信贷资金便转到企业账户。
“真没想到这么快!这笔钱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及时雨!”犇鑫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闯民激动地说,这笔资金不仅能采购设备,还能再买上几头种牛,预计年末企业利润有望提升30%以上。
截至目前,该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已成功发放贷款超10亿元,临清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百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千家,金融活水正精准滴灌至经济毛细血管的最末端。
政府搭台助企大步快走
在烟店镇山东华工轴承有限公司的精密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对一批轴承进行最终检测。“这款产品是我们给宁德时代配套加工厂提供的铜箔铝箔轧机轴承。”华工轴承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保中介绍,目前,公司主导产品包括调心滚子轴承、深沟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及外球面轴承等,广泛适用于冶金、矿山、石油、化工、水泥、煤炭、造纸、风电等行业。
“从实验室的样品到稳定批产的商品,‘最后一公里’最难走,关键时刻离不开政府推一把、送一程。”张保中感慨道。
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后,烟店镇政府化身“科技红娘”,精准牵线搭桥:一方面,促成华工轴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共建“高性能轴承联合实验室”,聚焦特种钢材原材料性能、热处理工艺等关键“卡脖子”环节进行联合攻关;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省级高层次专家团队作为“科技特派员”驻厂指导,将前沿的摩擦学、材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切实提升产品良品率、稳定性的工艺方案。
此外,烟店镇政府还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协助企业成功申报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争取专项政策资金超千万元;积极推动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并组织企业集体亮相上海国际轴承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国际国内重要展会,助力“临清制造”走向更大的舞台。
“政府做好‘搭台人’,企业才能‘唱好戏’,我们得让民营企业有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的底气!”烟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永志说。
“腾笼换鸟”唤醒沉睡资源
8月20日,戴湾镇康百捷公司崭新的二期厂房内,机器轰鸣,金灿灿的玉米如流水般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涌入高大的粮仓,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然而就在几个月前,企业负责人李延飞还在为扩建场地犯愁:“订单越来越多,场地却跟不上发展,急得我睡不着觉!”
接到企业求助,戴湾镇党委、政府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经过摸排调研,专班锁定了与企业一墙之隔的天逸养殖有限公司,因经营方向调整,该公司有28.95亩厂房土地处于长期闲置状态。
然而,协调之路却并不顺利。面对天逸公司负责人的顾虑,镇干部先后10余次登门,耐心细致地“算好三本账”:一是“发展账”,讲清康百捷项目扩建后对全镇玉米种植、仓储物流、深加工全产业链的强劲拉动效应;二是“效益账”,分析土地流转带来的直接稳定租金收益;三是“长远账”,郑重承诺镇政府将全程协助天逸公司盘活其余资产,并协调好地块周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彻底解除其后顾之忧。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沟通与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共赢协议,土地顺利流转。与此同时,工作专班同步启动“并联审批”机制,指派专人帮办代办,高效完成了设施农用地备案等各项手续,确保项目“拿地即开工”。
“政府的‘保姆式’服务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站在刚刚投用的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粮库前,李延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仓储能力大幅跃升后,公司今年可多收储粮食数万吨,不仅企业产能得以释放,周边县市农户的卖粮渠道也更稳定、价格更有保障。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村企联建·强村共富”模式,企业每年向所在地村集体支付固定合作收益,带动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实现了企业扩张、村集体增收、农民受益的多方共赢局面。这块沉寂多年的土地,真正“腾”出了发展的新空间,焕发出蓬勃生机。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政府搭台聚力创新,土地盘活腾换空间,临清市打出的这套“组合拳”,拳拳精准到位,招招呼应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