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勋章
■ 本报记者 刘庆功
斜阳下,巍峨的光岳楼披上一层肃穆金辉,仿佛正在低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86年前,就是在这座历经几百年风雨的阁楼下,范筑先将军凝视着城外逼近的日军,书写下“誓与聊城共存亡”的壮烈篇章。在聊城的抗战史上,总有一些名字、一些故事,如同光岳楼的基石般厚重,如同运河的流水般绵长,它们是聊城儿女用热血铸就的“永不磨灭的勋章”,镌刻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不屈与坚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把中国推向全面抗战的洪流。鲁西北重镇聊城,从此成为烽火前哨。抗战期间,这里先后爆发大小战斗数千次,记录在册的烈士达4525名,总人口不足300万的聊城,有数十万人拿起武器,用鲜血铸成了一枚枚永不磨灭的勋章。
血洒光岳楼的抗日忠魂
1937年5月下旬,北方局联络局书记彭雪枫来到聊城,向赵伊坪、张维翰等在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任秘书的共产党员,传达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要求聊城党组织争取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范筑先合作抗战。11月22日,范筑先在堂邑组建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支队,两个月后发展为共产党实际领导的第十支队,成为鲁西北最早成规模的人民抗日武装。
1938年11月14日,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日军向聊城发动疯狂进攻。范筑先率部与日军激战,15日,聊城失陷,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700余守城健儿壮烈殉国,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壮丽的卫国诗篇。
烽火中筑起的战斗堡垒
聊城失陷后,中共鲁西特委于1938年11月19日在冠县召开紧急会议,确定“继续坚持鲁西北游击战争”的方针。12月下旬,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在冠县成立。1940年4月,鲁西区行政主任公署建立,成为山东根据地首个行署级抗日民主政权,正式辖5个专署、39个县,人口约700万。
八路军主力部队与聊城地方武装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地开展对日、伪军作战;富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聊城人民不畏强暴,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其中,有三场经典战例威慑了敌人,彰显了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
1939年3月5日,先遣纵队等部和鲁西区党委机关,在茌平琉璃寺(今属高唐县)一带与日军激战,毙伤敌150余人。鲁西区党委秘书长兼统战部长赵伊坪等100余名干部战士牺牲。10月1日,筑先纵队三营营长赵健民率部以少打多,在冠县陈贯庄伏击日军广獭旅团一部及伪军4000多人,毙伤敌110多人。1941年1月18日,鲁西军区特务营两个连,为掩护军区、行署机关和群众转移,在朝城西南苏村进行阻击战,与配有飞机、坦克、汽车并疯狂施放毒气的一千余名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击毙日军400余名,126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全民抗战中的热血力量
聊城各族各界先进分子都勇敢地投入了抗日武装斗争。在共产党的号召下,聊城人民纷纷拿起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加入到抗日的行列,投入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鲁西北不足300万人口中,有数十万人拿起武器,共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共消灭日、伪军数以万计,产生了一大批堡垒村、模范村、英雄村,充分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聊城无数普通百姓和普通家庭,或捐款纳粮,或掩护抗日干部、伤员,或纺线织布做军衣,或慰问抗日武装,或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或侦察警戒、围困据点、打扫战场、拆除据点、瓦解伪军、押送俘虏、运送伤员物资……他们毁家纾难,倾心竭力支援了战争。
从范筑先将军在光岳楼下的慷慨赴死,到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浴血奋战,再到聊城百姓的全民支援,抗战期间的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这片土地的不屈与忠诚。那些牺牲的烈士、那些奋战的军民、那些支援前线的百姓,共同铸就了聊城抗战史上“永不磨灭的勋章”。这枚勋章,不仅是对过往牺牲与坚守的铭记,更成为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的永恒力量,永远闪耀在聊城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