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间咨询室到一片心灵绿洲
——临清一中打造“运河心语”心育品牌
■ 郝凯
在临清市第一中学的校园里,心理健康教育不局限于一间咨询室,而是融入“五育并举”全链条育人体系,成为一片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绿洲”。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临清一中坚持以‘运河心语’品牌为核心,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向阳生长。”该校党委书记王伟表示,学校将心理健康列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和深度家校联动,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心育模式。2023年,临清一中获评“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近三年来,学校累计开展特色心育活动120余场,服务师生逾万人次,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达100%。
专业筑基:团队与设施的坚实后盾
6月7日,今年高考首日夜晚,临清一中心理咨询室的灯光依然明亮。高三女生小琳(化名)因数学考试失利情绪崩溃,表示要“放弃后续考试”。专职心理教师江云婧轻抚她的肩膀,递上温水,用长达1小时的专业疏导帮她卸下思想包袱:“一道题的失误不等于全盘皆输,三年的努力和积累足以应对挑战。”次日清晨,小琳重拾信心,如常踏入考场,最终叩开理想大学之门。
小琳的案例,是江云婧职业生涯中1300余起心理干预案例之一。20年来,她曾帮助百余名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重返校园,充分彰显了专业心育的力量。
临清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以专业团队和现代化设施为支撑,筑牢育人根基。学校建有400平方米的心理咨询中心,内设团体活动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咨询室及沙盘游戏区,配备各种专业设备。
专职教师江云婧、蔡春燕作为核心力量,持续参与临清市心理健康“种子教师”培训、意象沙游高级班、OH卡牌技术培训等,掌握了沙盘游戏等非语言治疗技术,为日常辅导注入新活力。
学校还建立了科学的工作量认定机制:专职教师每学期需完成200课时,兼职教师工作量为120课时,确保心育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军奋战。”校长郭冰表示,“我们实施‘1+N’导师制,由心理教师牵头,联合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形成全员参与的育人网络。”这一机制实现了心理筛查、建档、跟踪辅导的无缝衔接。学校每年组织心理测评,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创新赋能:活动与课程的活力引擎
以活动为载体,临清一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成长体验。每年5月举办的“心理健康月”已成为校园盛事。2025年活动以“心光·生长”为主题,覆盖全校4000余名学生,亮点纷呈。
课程设计同样别出心裁:高一心理健康课以“健康生活,阳光人生”开篇,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沉船历险记”角色体验课,帮助学生多角度认识自我;“有趣的绳笔”团队课,则强调分工协作中人人平等、不可或缺。
这些活动与课程注重情感体验而非知识灌输。正如江云婧在“生涯拍卖会”中所实践的: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他助”中实现“自助”。这些创新实践显著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指数,提升了他们的睡眠质量。高考前的减压活动,更让高三学子轻装上阵,最终取得理想成绩。
三位一体:家校社协同的防护网络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临清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支柱。
学校开设“智慧父母课堂”,直面家长焦虑。例如,在高考冲刺期推出的“OH卡减压课堂”中,超过七成的家长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源于对未来的灾难化想象。
常规家长课堂覆盖全年级:高一“成长自己,成就孩子”主题课,引导200余名家长学会用理解取代说教;“做智慧父母,树优良家风”家校共建讲座,强调家庭沟通与情感支持的重要性。
班主任也被纳入“心灵防护网”。学校组织“树木画投射测验”培训,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冬磊指导班主任解读学生内心世界;心理危机识别培训则传授“倾听—共情—引导”的沟通模式,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情绪低落或有自伤倾向的学生。
王伟表示:“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我们每年培训家长超1000人次,家长满意度持续提升。未来,学校将深化‘运河心育模式’,逐渐辐射社区,为青少年构筑更坚实的心灵绿洲。”这一体系已在临清市形成区域示范效应,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临清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理念、实践与温情的交响曲。“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但看到‘笑脸征集’活动中学生的笑脸如此灿烂,我们坚信这条路走对了。”王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