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创新监管模式 筑牢安全防线

——聊城市应急管理局精准分级监管构建共治格局

■ 本报记者 谢榕

9月1日,记者从聊城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为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相关要求,市应急局依托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管平台,通过以远程监管、无感监管和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工作模式,实现了市、县、乡、企四级安全生产应用服务,推动全市安全生产治理实现“三个转变”——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转变、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转变、从单点防控向全局联防转变,有效实现了精准分级分类监管,构筑起全市安全生产共治共享共防的新格局。

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明路径”

非现场监管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企业清晰掌握主体责任落实的“方法论”。聊城市应急管理局以双重预防机制为核心,在监管平台中搭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一体化框架,并深度融入企业日常安全生产全流程,引导企业自主开展风险辨识、隐患自查。截至目前,平台已纳管企业风险点16.6万余处,推动企业通过平台开展隐患巡检70.2万余次,成功排除隐患7.5万余项。

同时,平台将企业“特殊作业审批”“应急演练组织”“安全培训开展”“证照资质管理”等关键安全生产环节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打造覆盖企业安全管理全场景的“一站式”服务载体。数据显示,平台已累计管理特殊作业460次,纳管应急预案877项、安全教育培训计划999项,支持企业组织应急演练2248次、安全培训3300次,参训人数达10953人;同步纳管各类证照3873个、安全规章制度8247项,实现企业安全管理“一网通办、全程可控”。

监管部门实时掌握企业“动态账”

破解“政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是提升非现场监管效能的关键。聊城市应急管理局构建政企一体化“监管+服务”数字化平台,打造高效便捷的“政企互通”窗口。一方面,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向指定企业移动端精准推送通知公告、事故警示、教育培训资源等信息,实现政策要求“直达企业”;另一方面,监管人员无需实地走访,即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企业培训教育、应急管理、作业审批等安全生产整体运行情况,重点掌握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进展,真正实现“一屏观全局、一网管全域”。

目前,市、县、乡三级共970个监管部门、近8500名监管人员已全面应用该平台开展可视化监管,显著提升了非现场监管的“穿透力”“覆盖面”与“精准度”。

“一企一档”分类分级“画脸谱”

实现差异化监管、靶向监管,需要精准识别企业安全风险等级。聊城市应急管理局在监管平台中建立“一企一档”数据特征库,构建科学的分级赋码模型:按市、县、乡三级监管权限明确企业监管归属,结合企业风险管控成效、隐患排查治理质量等核心指标,每日生成红、黄、蓝三色安全码,直观反映企业实时风险程度;同时,结合企业是否属于重点行业领域、是否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是否发生过安全事故、是否处于停工停产状态等情形,实施分类纳管。

基于这一机制,监管部门对蓝码企业实行“无事不扰”,对黄码企业开展“精准帮扶”,对红码企业强化“重点监管”,推动蓝码企业数量逐步扩大、黄码企业水平持续提升、红码企业占比不断减少。依托平台数据共享与智能预警功能,非现场监管可及时锁定风险异常企业,辅助发现违法违规线索,为精准执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市、县、乡三级14类监管部门通过平台精准检查企业5890家次,累计发现并督促整改隐患超1万个。

社会公众共同织密“安全网”

安全生产治理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聊城市应急管理局秉持“全域治理 全员参与”理念,依托监管平台创新开发“水城安全隐患随手拍”微信小程序,以低成本投入激发全社会隐患排查积极性。企业职工、社会群众可通过小程序随时上报身边安全隐患,平台建立“隐患发现—核查处置—奖励激励”的闭环机制,推动隐患早发现、早消除、真正实现“花小钱办大事”,打好安全生产全民战争。

截至目前,“水城安全隐患随手拍”小程序累计注册用户4762人,共收到隐患上报1194项。通过公众参与共治、监督,有效弥补了监管部门在隐患排查中的“盲区”,解决了“想不到”“走不到”的问题,让违法违规行为无所遁形,显著提升了全社会安全生产治理整体效能。

2025-09-04 ——聊城市应急管理局精准分级监管构建共治格局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638.html 1 创新监管模式 筑牢安全防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