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一体 美美与共
——聊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现实基础
编者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孔繁森精神、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本报推出“聊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系列报道,从现实基础、文化条件到创新实践,全景展现聊城如何以发展夯实根基、以文化凝聚共识、以榜样引领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两河明珠”城市常开长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李政哲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千年运河静水流深,两条大河交汇于鲁西平原,孕育出璀璨的“两河明珠”——聊城。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多民族汇聚之地,见证了多种文化、族群在此交流、碰撞与融合。自元代起,伴随着大运河流域漕运的发达,回族、满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沿水迁徙、驻足生息,龙山文化的文明初燃,黄河故道的沧桑巨变,山陕会馆的商贾云集,“和而不同”的共生智慧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聊城交相辉映。
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定、长治久安的基石。聊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着力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之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的人文之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幸福之城,“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在“两河明珠”徐徐铺展。
机制引领
凝聚“多元一体”的磅礴向心力
7月6日,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们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在西藏艰苦的环境中,孔繁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我们将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学生王亚冰说。
当天,北京大学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落户聊城,将高校思政课堂延伸至这片红色热土,其目的是寻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坐标——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精神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聊城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为引领,突出“融”的导向,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对口协作、法治保障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用力,全方位打造具有聊城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样板。
市委、市政府把做好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审议通过《聊城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建立“党委统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聊城市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三项计划”协调机制,创新设立市县乡三级协调推进机构,在城市社区和民族村配置“红石榴”公益岗,投入专项财政资金,实现民族工作体系从“指挥中枢”到“神经末梢”的全链条贯通。
此外,聊城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持续25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持续14年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连续3年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
从黄河之滨到青藏高原,聊城在对口援青工作中践行民族团结的庄严承诺。近年来,聊城市累计选派4批次38名党政干部人才以及100余名教育、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对口援青工作,为推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三江源头。
同心共建,汇聚合力。当前,聊城正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一号工程”,不断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擦亮“繁森故里石榴红”品牌,奋力踏上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新征程。
交融互促
绘就“美美与共”的幸福同心圆
作为山东西大门和少数民族散杂居重点市,聊城生活着50个民族共6.1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全市拥有41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过半的民族村,以及全省四个民族镇之一的莘县张鲁回族镇。
如何让各民族群众幸福生活?聊城市聚焦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全面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内生动力。
张鲁回族镇7个民族村联合周边12个村打造万亩蔬果基地,朝城镇民族村组联动发展“肉鸡全产业链”,形成“大棚+鸡棚”的双轮驱动格局。目前,该县18个少数民族新型农业合作社覆盖20余个村,带动建设3000余座蔬果大棚、500多个标准化鸡棚,1500户家庭实现收入倍增。
“我们通过‘田间课堂’‘养殖能手结对’等机制,推动少数民族群众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变革。”张鲁回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博表示。
聊城还围绕深化东西部协作,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群众。7月25日,在2025年鲁渝协作消费帮扶(聊城—彭水)产销对接展示展销活动上,两地老字号、农特产品精彩亮相,续写着“聊彭同心”的东西协作新篇章。
“我们的产品很受欢迎,销量可观,真切感受到了聊城人民的热情!”重庆市彭水县参展企业负责人秦芳高兴地说。
自实施鲁渝协作消费帮扶以来,聊城市采取“双城联动”、帮产帮销的“双向”帮助方式,累计带动销售4亿元。
以产筑基,以文润心。聊城市创新性地将大运河文化基因转化为民族团结的当代叙事载体,打造民族交融实践样板。
临清市创新《运河茶肆》木板大鼓展演,用山东快书活化多民族商帮记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东宛园景区创造性转化“通衢文化”,42家非遗美食市集重现“千帆百味”盛景,40余家非遗工坊实现“技艺传习”和“民族情感联结”闭环。
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还春风化雨般悄然浸润基层社区的每个角落。东昌府区古楼街道铁塔社区精心打造“花开铁塔石榴红”品牌,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特色文化,组织开展民族运动会、脸谱绘画、“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等主题活动,搭建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经过不懈努力,聊城市成功跻身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临清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冠县、东昌府区、莘县、阳谷县、茌平区等县(区)荣获省级示范区称号;“繁森故里石榴红”品牌荣膺山东省民族宗教领域十大品牌。
携手奋进
奏响高质量发展时代大合唱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是聊城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全市民族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更是实现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聊城市将民生改善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普惠各族群众,使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
“多元文化在这条老街交融,既彰显了民族传统,又融入了现代气息。”暑假期间,返聊大学生张琳在米市街的烟火巷陌中感受民族文化。
米市街是聊城回汉杂居的历史文化街区。聊城市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对历史街区进行系统性保护开发,特别注重保存多民族建筑特色,让古城记忆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
如今的米市街,已转型成为时尚文旅消费引领区,涵盖餐饮、文创、体验、住宿等多个领域,成为“网红打卡地”。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聊城市实验小学开设“四大长廊”“四大空间”等民族团结教育阵地,发挥文化传承优势,创新课程设计、丰富实践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便民服务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开发区单光屯社区打造“单(善)小暖心”特色服务品牌,构建“善治理、暖服务、乐生活”三维服务体系,将民族团结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获评“全国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聊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
医疗保障是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聊城市创新打造“健康惠民+民族团结”双融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汩汩清泉流向基层。从三甲医院到田间地头,从专家号源到健康档案,一项项暖心举措持续筑牢群众健康防线,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民生画卷。
繁森故里石榴红,籽籽同心向未来。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两河明珠”聊城将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目标,凝聚各族智慧力量,把民族团结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细绘“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时代长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两河之畔、繁森故里常开长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聊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