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城融合的璀璨结晶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齐如林 王黎
2025年7月,德国勃兰登堡的碧波之上,第17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落下帷幕。聊城大学龙舟队作为中国军团的亮眼代表,以雷霆之势闪耀赛场——不仅首个比赛日便为祖国摘得首金,更一举包揽U24三个组别11项比赛的冠军,将中国代表团在龙舟世锦赛的夺金纪录提升至全新高度。
聊城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发来贺信,高度赞扬这支队伍“为国争光、为校添彩,也为全市人民赢得了荣誉”。
回溯2002年,东昌湖畔的一声鼓响,奏响了聊城大学龙舟队的序章。二十余载风雨兼程,这支队伍从无人知晓的新秀,蜕变为享誉国际的劲旅。它的成长,恰似一艘在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的龙舟:聊城这座城与聊城这所大学,便是推动龙舟疾驰的双桨,以双向奔赴的默契,诠释着“大学因城市而盛,城市因大学而兴”的深刻发展哲思——二者共生共荣,缺一不可,在彼此的成就中书写着共同的辉煌。
一城一湖驭龙舟:
城市沃土滋养大学梦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一支龙舟队而言,一方水土更能孕育一段传奇。
东昌湖,这片6.3平方公里的水域,是大自然赠予聊城的瑰宝。它既有北方湖泊的沉稳厚重,又藏着南方河流的灵动婉转;冬日里仅一个半月的结冰期,保证了全年超10个月的训练时间。更特别的是,东昌湖的水源自黄河,较高的密度与偏大的阻力,悄然构筑起一座“天然高强度训练场”。队员们在这片水域中挥桨、竞渡,每一次划水都在突破体能的边界,每一次冲刺都在夯实夺冠的根基。正如龙舟队总教练吕艳丽所言:“正是东昌湖这独一无二的水域条件,赋予了其他队伍难以企及的训练优势,成为我们队伍成长的坚实后盾。”
聊城市对龙舟队的滋养,远不止于这一汪湖水。2002年,聊城大学决定发展水上竞技项目,市政府当即积极响应,迅速开放东昌湖核心水域作为训练基地,并协调多部门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全力搭建起专业的“逐梦舞台”。二十余年来,城市始终陪伴左右:从地方性赛事起步,一步步将舞台升级为全国龙舟锦标赛、亚洲大学生龙舟大赛等国际级赛场,让队员们在主场观众的呐喊声中磨砺技艺、收获荣誉;每逢赛事,交通疏导、安保巡逻、医疗保障环环相扣,市民自发组建的啦啦队更是将热情洒满湖畔。在这里,训练的赛场与展示的舞台无缝衔接,江北水城用满腔热忱,为龙舟队浇灌出一片成长的沃土。
这份支持渗透在队员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里。针对队员“半训半读”的特殊身份,市政府与学校携手打造“体教融合”的温暖方案,为非体育专业队员灵活调整课程,让训练与学业不再两难。2018年赛制改革,队伍陷入“无等级证队员选拔”的困境时,城市又伸出援手,协助学校从全校学子中筛选潜力新人,助队伍平稳渡过难关。众人拾柴火焰高,聊城以全方位、深层次的支持,为队员们扫清了逐梦路上的障碍,让他们得以心无旁骛地向着更高目标奋勇前行。
一舟一桨兴水城:
大学力量激活城市动能
被滋养者,终将以自己的方式反哺滋养之地。
如果说聊城为聊大龙舟队提供了成长的沃土,那么这支队伍则凭借卓越非凡的成绩与激昂向上的精神力量,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成为一张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
截至目前,聊大龙舟队已在国家级、国际级赛事中强势斩获336项冠军,不仅填补了山东省在龙舟项目上的多项空白,更让“江北水城 两河明珠”的名号传遍国际赛场。
2023年,在泰国举办的第16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上,聊大龙舟队一举斩获6金1银,山东省人民政府专门发来贺信,盛赞其“为我省教育和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2025年德国世锦赛后,“聊城”与“聊大龙舟”一同登上国际龙舟联合会官网首页,受到全球32个国家媒体广泛关注与报道,大大提升了聊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龙舟队的影响力,更是直接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红利”。东昌湖摇身一变成为“龙舟旅游打卡胜地”,不仅本地居民喜欢早上去湖边看这些孩子们划龙舟,无数游客也慕名前来感受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从体育赛场到城市肌理,龙舟精神的涟漪不断扩散。聊大龙舟队党支部积极与多个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踊跃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治理,让“齐心协力、敢为人先、同舟共济、奋发有为”的龙舟精神走进社区,共同营造出“团结协作、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崭新格局;将龙舟精神与运河文化、古城文化有机融合,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IP;一场场体育文化普及活动,更让龙舟的激情与活力,传递给每一名市民与学子……
聊大龙舟队为聊城带回的,不仅是沉甸甸的奖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像一股 “无形动力”,推动着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截至2025年,聊城大学和聊城市已合作开展多项文化与教育项目,切实形成了“以赛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育人”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正如“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聊大龙舟队这一“点”上的精彩突破,成功带动了聊城发展“面”上的全面提升,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校城同频共振:
双向奔赴书写时代华章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校城融合的真谛,便在这“共生共荣”的默契中。
从东昌湖的初次挥桨启航,到国际赛场的登顶夺金;从城市毫无保留的全力支持,到大学的积极反哺回馈,聊大龙舟队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聊城“校城融合”发展史诗。
这种双向奔赴的发展模式,是校城融合的生动实践与最佳诠释,更为未来发展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聊城大学因“江北水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获得了特色发展的强大底气;聊城市因聊大龙舟队的卓越表现,拥有了文化输出的优质窗口。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厚情感,赋予了校城融合蓬勃的生命力,让融合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实、更加长远。
步入新时代,校城融合的画卷愈发壮阔。聊城大学的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与聊城的产业链、服务链深度交织,形成了“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2020年,在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市人民政府共建聊城大学暨推动聊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签约仪式上,时任聊城市市长李长萍明确表态,支持聊城大学发展就是支持聊城,双方休戚与共、携手共进;学校积极发布《聊城大学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全力启动实施高端化工产业新技术培育计划、现代高效农业新技术研发计划等10个重点领域的行动计划,为聊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双方相继签署《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学城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书》等5份重要协议,共同推动实施“十大工程”,全方位构建起城校融合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聊城市连续三年专门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校地双方共同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
如今,东昌湖的鼓点依旧激昂,龙舟队正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行。聊城与聊城大学,也将继续秉持“舟楫同心”的信念,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携手并肩,书写更多校城融合的壮丽篇章——这不仅是一座城、一所大学的故事,更是“共生共荣”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终将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出愈发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