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引领解民生难题
——东昌府区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以前下班抢车位像打仗,现在手机一点就能预约,充电也方便。”9月17日,东昌府区闫寺街道昌润社区昌庭花园小区居民正在体验新建的智慧停车场。
为破解辖区内充电难、停车难、乱停放等民生痛点,昌润社区将荒地建设成为智慧停车场,并配置8个快速充电桩,打造了“5分钟充电圈”。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多重挑战,东昌府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支部建在小区上”“三建两清”“红色物业”等举措,推动组织体系重构、治理效能跃升、服务场景焕新,成功入选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为城市中心城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东昌府方案”。
“红色堡垒”直达治理末梢
居民小区规模零散、基础薄弱、治理盲区较多……面对这些问题,东昌府区打破传统“社区大党委包揽”模式,将组织根系深度延伸至小区单元。
自2022年起,东昌府区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居民小区业委会负责制”,严格落实党支部与业委会“一肩挑”及成员交叉任职机制。对照“有人员、有阵地、有服务、有经费、有机制”标准,实现857个小区党组织全覆盖,累计成立525个小区党支部。针对商业、家属院、回迁、老旧四类小区开展“四型同治”,通过社区下派、选聘离退休党员、挖掘原村骨干等方式配强支部书记,建立楼栋党小组5000余个,选树党员中心户、楼栋长5000余名,形成“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穿透式组织网络。
深化居民小区“三建两清”行动,小区党支部委员与业委会交叉任职率超80%,推动639个业委会中1542名党员履职。选派34名在职和退休机关干部担任“红邻书记”,带资源、带政策、带感情进驻治理堵点小区。
“服务升级”破解治理痛点
聚焦物业服务断层、民生供需错位、矛盾化解滞后等短板,东昌府区以系统性改革打通治理闭环。
推行物业企业“双覆盖双提升”,创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协商机制。针对新市民、原住民、老居民三类群体,分别定制“熟人小区”“阳光物业”“更新行动”解决方案,对重点小区实行“小区吹哨、物业报到”机制,由小区党支部联动业委会、物业协同攻坚。推动80%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新增“小修小补”、幸福食堂等便民点,打造“家门口服务站”。
矛盾纠纷“源头清淤”,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化解转型。小区党支部牵头落实“定、商、决、办、馈”五步工作法,今年以来累计化解电梯维修、停车位争议等矛盾195件。组织实施党员先锋队“一线扫雷”行动,从社区党员、网格员、法律顾问中遴选骨干力量,累计解决交通拥堵、邻里纠纷等问题160件。
“全域党建”构建治理生态
东昌府区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推动组织共建、产业互促、治理协同。
新兴领域“红链赋能”,激发治理新力量。在快递站点、商圈市场等同步建立党组织;打造53处“暖新驿站”;推行扫码进门系统,有效破解外卖员进入小区“最后100米”通行难题;推动23家幼儿园为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入学优惠;组建“水城骑士志愿服务队”,吸纳550名网约配送员担任“移动网格员”。
城乡融合“双向奔赴”,构建共富共同体。搭建“线下集市+线上平台”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线下举办“乡村好品进城”公益集市30场,实现销售额超70万元;线上依托“城来乡往”数字平台、直播间等开展助农销售。积极促成10个城市社区与10个行政村庄结对共建。
资源整合“全域联动”,凝聚攻坚大合力。打破“机关化”办公模式,升级党员“双报到”,区直机关党员精准匹配社区需求清单,推进党员、社区工作者100%下沉小区,设立“移动办公桌”现场解决民生问题。组建“水城先锋联盟”,整合主城区200余家单位党组织,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大事共商、资源共享、服务共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