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河之约的世界舞台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齐如林 王黎
当第17届世界龙舟锦标赛的最后一桨划破德国勃兰登堡湖面,聊城大学龙舟队11战全胜的捷报,不仅将中国“同舟共济”的精神带到国际赛场,更让“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城市印记,随黄河的雄浑与京杭大运河的绵长,携千年文脉奔涌至全球32个参赛国家。
古人云“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座因水而生、依河而兴的鲁西古城,从未被内陆地理边界束缚——从明清运河九大商埠之一的“漕挽咽喉”,到如今轴承远销70余国、新能源客车驰骋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从东昌湖畔的活力脉动,到国际青年创业的多元对话,聊城始终以两河文化为魂、实体经济为骨、人文交流为纽带,在全球合作浪潮中奋力书写“以水为媒、向海而生”的开放新篇,恰如黄河般一往无前,似运河般兼容并蓄。
两河滋养筑牢开放根基
从东昌湖驶出的龙舟队,让世界看见聊城的水上活力。这片6.3平方公里的水域,正是两河滋养城市的生动注脚。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清晨的东昌湖波光映着古城门楼,“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格局,不仅具备视觉独特性,更藏着城市开放基因。作为黄河水补给的湖泊,东昌湖全年超10个月无冰期,水域占城区1/3,每寸波光都蕴含“亲水、敬水、兴水”的文化密码,这正是聊城走向世界的天然底气。
聊城的水脉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融共生。黄河自西向东蜿蜒百余里穿境而过,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厚重泥沙,不仅孕育了肥沃的平原,更将“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禀赋注入城市血脉;京杭大运河则自南向北穿城而行,作为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动脉,带着吴越婉约与燕赵豪迈在此交融,造就了聊城“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的辉煌地位。
《管子·水地》中记载:“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两河交汇不仅塑造聊城独特的地理格局,更赋予城市“兼容并蓄、互利共赢”的文化基因。山陕会馆、光岳楼至今诉说“南达苏杭、北抵京津”的开放盛况。如今,聊城更加珍视“水的馈赠”:持续治理东昌湖、古运河等水系,让“江北水城”风貌更靓丽;将水资源转化为文化载体与开放窗口,东昌湖成为集观光、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客厅”。
江河万里行,文脉千年承。两河滋养早已从地理根基,化作城市开放的精神底气——以水为脉,方能向海而生;以文为魂,方可致远行稳。
文体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的举办,是聊城以文体激活发展动能的缩影。“文以载道,体以强身”,这座城市跳出“单一赛事”局限,以两河文化为内核,着力构建覆盖水、陆、智力运动的多元矩阵,让每项活动成为连接历史与经济的“金钥匙”。
依托运河学、黄河学研究院,聊城深挖两河文化。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推动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游客触摸漕运遗迹、体验非遗技艺,让文化成为可感的生活方式。正如古人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既丰富市民精神生活,更让聊城成为感受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目的地。
在智力运动领域,聊城连续多年举办国际象棋文化节,创新打造“教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让来宾及选手在参会的同时,赏美景、品美食、体验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韵味,擦亮了“人文城市”“智慧城市”的城市名片。仅2024年国际象棋文化节期间,全国线上线下参与总人数就超12万人。东昌府区获评“中国国际象棋之乡”,“智慧水城”品牌借文体走向世界。陆地赛事中,2025年聊城半程马拉松串联核心景观,与龙舟赛、全民健身大赛构成体育矩阵,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促进体文旅融合;全民轮滑节及全国轮滑系列赛为青少年提供舞台,推动“体育+亲子游”热潮。
独木难成林,众行方致远。文体活动也推动城市优化交通配套、增设服务设施,更让两河文化从“抱团前行”的商埠精神,凝聚为当代“协同共赢”的发展动能,赋予对外开放深厚文化内涵。
开放共赢打造全球合作新节点
9月19日,聊城国际传播中心在市新闻传媒中心成立。这是聊城市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聊城市将集中力量塑造“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国际传播品牌,提升对外传播的系统性、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推介聊城发展成效、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为深化国际经贸合作营造更有利的环境。
这是对运河“兼容并蓄”基因的传承,更是对“变则通,通则久”的践行——开放需以产业为基、人才为脉,这是城市开放的深层逻辑。
在产业领域,聊城“拳头产品”突围全球:临清市作为“中国轴承贸易之都”全力打造高端轴承基地,潘庄镇的轴承产品出口70余国,年出口额约70亿元,小小轴承已成“聊城制造”的亮丽名片。中通客车作为新能源先行者,根据各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和道路工况,针对性地优化车辆设计,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中通客车出口量同比增长63.51%,市场份额攀升至10.06%,占山东客车出口总量及总值的九成。凭借技术创新与品质升级,中通客车不仅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更逐步扩大份额,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亮眼名片。
聊城大力推动劳务与人才合作,搭建“双向桥”。莘县“鲁西嫁接工”品牌推动智力输出,培育成熟嫁接技术工3万余人,年稳定劳务输出1万人,年人均创收6万元以上,嫁接工人不仅走遍了全国大江南北,并将服务延伸到俄罗斯各大城市;聊城大学联合世界名校培养博士,“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输出技能、引进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青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聊城大力建设有温度的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提质扩容,以“青年兴聊”工程为牵引全力破解青年就业难题;推进实施“创业聊城”十大行动,更新发布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清单,组建“创业陪跑”服务团,开展资源对接、创贷政策宣讲等活动,提升创业能力、释放创业热情;“外眼看聊城”活动邀请国际人士感受城市活力,助力吸引全球资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聊城开放以两河文化为根脉,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向赋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未来,聊城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让“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城市魅力在世界舞台上越发耀眼,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聊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