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 “胶”养天下
——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暨东阿县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培训侧记
■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秋雨初霁,古城清朗。9月24日至26日,“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营暨东阿县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古城区聊报民宿举行。来自东阿县直部门、乡镇(街)的35名宣传骨干,带着“如何讲好东阿故事”的思考,开启了一场从“思维破茧”到“实战赋能”的淬火之旅。
精准滴灌
以“用户思维”重构宣传逻辑
“要让‘阿胶名片’更加璀璨、黄河故事更加动人、产业成果更加深入人心,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宣传队伍。”在开班仪式上,市新闻传媒中心主任,市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方指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宣传必须从“传播者本位”转向“用户本位”,真正树立产品思维和服务思维。
为此,本次培训班在课程设计上突出“精准滴灌”。市新闻传媒中心县域事业部主任夏旭光在《破壁·智融·创变·重构》课程中,以《从“繁森”到“繁星”》融合报道为例,详细讲解如何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具象故事,让主流叙事更具共情力,引导学员在新闻业务学习和实践中练就“几把刷子”,用好“十八般兵器”。
基层宣传常面临“公文语言转新闻语言”的难题,市新闻传媒中心报纸编辑部副主任邹辉以实际工作案例为样本,手把手教学员转化表达。“公文里写‘优化营商环境’,落到新闻里就要变成‘企业开办时间从3天压缩至1小时’”“公文通报里‘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政务窗口效率’的表述,在新闻里应侧重受众视角,转换为‘市民办事等待时间缩短40%,一窗通办覆盖全市社区’”……大量的实例对比,让学员掌握了“数据具象化、成果故事化”的技巧。来自东阿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学员张国磊感慨:“以前写稿总跳不出公文框架,现在终于摸到了新闻写作的门道。”
在基层宣传干部尤为关注的“对上报道”领域,市新闻传媒中心时政新闻部记者白文斌以《对上报道要求与采编技巧》为题,结合东阿实际,从选题策划、角度切入、内容打磨三个关键环节展开讲解。他介绍,要跳出“常规工作罗列”,聚焦具体切口,精准把握上级媒体关注重点,让基层故事既有“乡土味”又有“大格局”。
技术赋能
从“工具使用”到“创意倍增”
“当前传播环境正经历‘技术狂飙’之变,AI写作、智能剪辑、Sora视频生成等新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想象,在‘分钟级、秒级传播’的时代,不主动拥抱新技术,就无法抢占传播先机,更会沦为时代的‘落伍者’。”开班仪式上,朱国方对技术变革的深刻解读,让在场学员深刻意识到,掌握新技术不仅是提升个人能力的需求,更是推动东阿宣传工作“破圈”的关键。此次培训精准回应“技术狂飙”挑战,将“技术赋能”作为核心突破点,针对基层宣传干部“怕技术、不会用技术、用不好技术”的普遍困惑,构建起从理念更新到实操落地的全链条技术课程体系,让学员在沉浸式学习中打破技术壁垒,掌握传播主动权。
在《AI赋能:影视制作的效率革命与创意倍增》课程中,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影视编导与技术系副主任何德民带领学员进一步深化了对“技术狂飙”时代的认知。他首先系统讲解了“立角色、定目标、提要求、补要求”的AI交流四步法,随后以“一带一路美食朋友圈影片”为实操案例展开演示:从设定“美食推荐官”核心角色,到锚定“展现地域美食文化”核心目标,再到明确“画面风格偏温暖、加入食材特写”的创作要求,最后补充“配乐选用地域民乐”的细节打磨——整套流程让学员直观洞悉了AI创作的内在逻辑。同时,何德民提醒大家要警惕陷入“技术依赖”的陷阱,强调应让技术服务于故事内核,而非本末倒置。
为了让学员从“听懂”变为“会用”,培训还专门设置“手机拍剪实战”“新闻写作与照片拍摄实战”等环节。9月24日晚的写作与拍照实战中,市新闻传媒中心县域事业部记者赵艳君指导学员围绕“古城与东阿元素”撰写消息,教大家用细节描写增强文字感染力;市新闻传媒中心报纸编辑部编辑丁兴业则在现场示范拍摄技巧,从“光影捕捉”到“构图搭配”,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用手机拍出有质感的照片。9月25日晚的“手机拍剪实战”环节,学员们分成5组,带着创作任务展开实操,市新闻传媒中心视觉传播部记者郭绍隆手把手指导运镜。来自东阿县公安局的学员刘雨潇一边跟着练习,一边记录要点:“以前总觉得技术离基层宣传很远,现在发现只需要一部手机和几个简单工具,就能把东阿的好东西拍得这么生动,以后社区宣传、反诈科普都能用上这些技巧。”
融合共生
构建市县联动“宣传矩阵”
此次培训不仅聚焦个人能力的提升,更着力于打通市县宣传壁垒,构建资源共享、选题共联、传播共振的“大宣传”格局。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玄志刚在《东风浩荡 “胶”养天下》专题授课中,深入剖析东阿“黄河文明与泰山文化交汇地”的独特定位,指出东阿宣传应立足“文化深度”“产业厚度”“生态亮度”,实现从“讲故事”到“塑品牌”的跃升。
理论的深化,最终要落到实践的沃土上。9月26日下午,学员们走出课堂,走进茌平区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立体种植的草莓、智慧大棚里的樱桃、生态养殖的加州鲈鱼……这些现代化的种养场景与模式令学员们大开眼界。工业化的严谨管理与农业的蓬勃生机在此完美融合,展现了聊城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与绿色成果。“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生动的选题策划课。”来自东阿县农业农村局的学员许文凯表示,“智慧农业、绿色发展就是我们要讲好的新时代故事,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多启发。宣传东阿,既要扎根文化沃土,又要紧跟发展脉搏。”
秋意渐浓,收获满满。9月26日下午,为期3天的培训圆满落下帷幕。结业仪式上,优秀学员代表们分享着收获与感悟,手中的结业证书不仅是学习成果的见证,更是宣传东阿的“新起点”。“回到岗位后,我会用学到的技术和思路,拍好东阿的黄河生态美景、讲好阿胶的文化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来自东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学员贾平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