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办公室就在田埂上”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本报通讯员 王俏
10月5日,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清晨时分,纪金菊穿上雨衣、胶鞋,拿起工作日记,到玉米地里查看雨情。
纪金菊是东昌府区广平镇农技工作负责人,她牵头成立了“田野草帽”志愿服务队。这支服务队由农技人员、农资经销商、种粮大户等“田秀才”“土专家”组成,成立3年多来,已经为辖区农户解决了很多实际难题。
“纪队长,现在正是收秋的时候,又来了这么一场连阴雨,也不知道收成会不会有影响。”大曲村种植户李帅见纪金菊过来,急忙拦住她,指向自家的玉米地,言语中满是焦急。
此时,纪金菊的雨衣下摆滴着水,那本工作日记也被打湿了边角。听到李帅的问话,她弯下身子钻进玉米地,拨开被雨水打湿的玉米穗,查看玉米籽粒的硬度,接着又抬头望了望阴云密布的天空。“连续的秋雨让土壤湿度太大,很容易诱发霉菌入侵,得赶紧收……”纪金菊眉头紧锁,给了李帅最中肯的建议。
事实上,在纪金菊20多年的农技工作生涯里,这样的场景早已是常态。2022年,她牵头成立“田野草帽”志愿服务队时,就带着队员们把“办公室”搬到了田埂上。同年夏天,队员韩义国刚开始尝试水肥一体化技术,总担心设备用不好。纪金菊知道后,连续一周泡在韩义国的试验田里,从管道铺设到肥料配比,手把手教他操作。“刚开始我觉得这项技术太复杂,纪队长就蹲在地里跟我算细账,说一亩地能省30斤肥料而且还能增产,我才下定决心试试。”韩义国笑着说,他家150亩小麦全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比之前多了100多斤,“这‘科技田’真是种对了!”
为了选出最适合鲁西北气候的小麦品种,“田野草帽”志愿服务队队员用3个多月的时间,走遍全镇45个村,遍访6900余户农户。2023年冬天,在走访农户王桂强时,得知他家种的小麦抗冻性差,年年减产,纪金菊当即从包里掏出“冀麦665”“泰麦198”的种子样品:“王大哥,这几个品种抗冻抗病,明年你试种几亩,我全程盯着。”
来年开春后,纪金菊每隔几天就去王桂强的试验田查看,并把小麦返青、拔节情况一一记在了自己的工作日记中。到了收获季,王桂强的试验田亩产比往年多了80多斤,他兴奋地对周围的农户“显摆”:“纪队长给我送来的不是种子,是‘丰收希望’。”
除了田间指导,纪金菊还把“农技课堂”搬到了农户身边。广平镇大集上,时常可以看到她和队员们支起展板,手把手教村民如何防治病虫害,为数百名村民答疑解惑。
“我们的办公室就在田埂上。”纪金菊说。20多年来,从单打独斗到带领“田野草帽”志愿服务队,纪金菊的草帽换了好几顶,工作日记写满了十几本。在她的带动下,广平镇3000余亩“育种示范田”年年丰收,小麦平均亩产提高10%以上,“田野草帽”志愿服务队也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助农品牌。“只要能让农民多丰收,我这顶草帽,还能在田埂上‘跑’十年、二十年!”纪金菊笑着说。
当前是秋粮收获、小麦播种的关键窗口期,纪金菊又带领队员奔波在抢收秋粮、科学备播的一线,通过“点对点”指导,带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与广大农户一起筑牢收储防线,确保粮食顺利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