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势赋能 “链”接未来
——城市协同发展的“聊城实践”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
10月17日,市会议接待中心报告厅内灯光璀璨、气氛热烈,城市协同发展大会(聊城)暨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此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余家重点产业链优质供应商、采购商企业代表,知名企业、商协会负责人,科研院所有关专家,以及12个省外城市和11个省内城市的有关负责同志等齐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谋发展。
平台赋能 打造协同发展新高地
这场以区域协作为底色的盛会,不仅是聊城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也是积极融入区域重大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务实举措。
当前,聊城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次大会以“链动产业·共赢未来”为主题,旨在打造精准对接、高效协同的合作平台,促进各城市、企业供需双方深度交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大会现场,聊城重点推介的“重点项目全周期服务系统”成为会议焦点。这一创新,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从项目立项到投产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我市产业供需机会清单涵盖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为供需对接提供了“数字化导航”;来自福建三明、河南鹤壁等城市的代表共同探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这些都为城市协同联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协同发展要飞得高、跑得快,就需要依靠、汇聚和激发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磅礴力量。”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看来,此次大会为城市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引才汇智 激活协同发展新动能
一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内部发力,更需要借助外部的智慧和力量。
在招商大使聘任仪式上,中外企业家联合会会长董斌,能链集团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苏伟等四位业界领军人物接过聘书,成为聊城的“城市代言人”。
董斌表示,中外企业家联合会愿做聊城链接世界的“合伙人”,把全球高端资源引进来,让聊城优质产能走出去。
当科研院所的智库资源、中外企业家的国际视野与聊城坚实的产业基础形成战略耦合,将催生招商引资的“乘数效应”:一方面重塑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另一方面持续扩大聊城的“朋友圈”,推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
浙江省山东商会会长郭柏峰表示,聊城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使其成为链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重要节点。
本次大会还促成了一批重点供需对接项目签约,涉及产业投资、技术研发、供需合作三大类。其中,聊城市政府与武汉纺织大学的合作协议引人注目,这标志着产学研协同创新迈出实质性步伐。
武汉纺织大学博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梅顺齐表示,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加速高校创新资源与聊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生态共建 绘就协同发展新图景
从主旨大会的思想碰撞到系列活动的实践探索,从产业项目的务实签约到现场对接的深度交流,本次大会不仅打造了一场高规格的行业盛会,还搭建了城市共谋发展的对话平台。一个个跨越地域的智慧火花在此汇聚,共同描绘出城市协作共赢的未来蓝图。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潮中,聊城始终扮演着积极参与者与创新推动者的双重角色。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大会成果:平台效应显著,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突破了地理藩篱,促成了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创新特色鲜明,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等理念有机融合,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长效机制完善,实现了从单次活动到持续合作的质变飞跃,为城市协同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聊城正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拥抱区域协同发展新机遇,进一步深化“三提三敢”,以作风深化筑牢改革根基,以实干争先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实现突破性变革,奋力打造近悦远来的投资高地、活力奔涌的创新之城。
站在新起点,聊城将携手各方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城市协同发展新格局,以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实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