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运河往事 一味人间烟火
编者按 10月24日,一场以“两河明珠 ‘京’彩绽放”为主题的聊城文商农旅北京宣推活动在北京前门大街举办。三位推介官分别从聊城文旅资源、聊城名优特产、临清美食三个维度,将聊城的千年文脉与时代风采娓娓道来:大运河与黄河在此交汇,孕育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独特风貌;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等名优特产承载着匠心传承;临清美食更在舌尖上延续着运河文化的记忆。今日本报对推介辞进行摘登,敬请关注。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贯通南北的水脉,还是一条流动的美食长廊。它把四面八方的文化和味道带到临清,成就了这座小城名扬四方的美食文化。于是临清的美食有了北方的淳厚质朴,也有了江南的细腻柔和;既坚守传统的匠心,又融合天下的风味。每一道菜肴背后,都藏着一味人间烟火、一段运河往事。文学名著《金瓶梅》中描绘的三百多种菜肴、面点与小吃的味道,在今天的临清街头依然鲜活。
市井烟火:运河边的日常滋味
临清的晨昏里,有数百道美食满足味蕾,抚慰生活——这便是这座小城最动人的日常。入口那一刻的温暖与满足,是漕工歇脚时的片刻慰藉,是街坊四邻的质朴期盼,更是运河淌过千年时光,悄悄为平凡日子酿就的温柔。
天光乍晓,巷尾的临清豆沫摊、托板豆腐摊前便围满了食客,等待那一口热气腾腾的美味。羊肉汤煮得沸腾滚烫,喝下一碗一整天都干劲满满;烧饼夹肉铺子前,卤得油亮的肉块切片夹进刚烤好的烧饼里,油香咸鲜;蒸碗、清真扣碗、肉火烧印证着临清“无肉不欢”的早餐文化;再配上炸油条、鸡蛋荷包、糖盖、“一窝丝”烧饼,交织出一幅熙熙攘攘、烟火缭绕的临清晨景。
当暮色四合,灯火渐明,临清人的炉灶上又升腾起烟火。吃上一口热乎的美食,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最期待的时刻、最踏实的慰藉。点一份热羊肚,配刚出炉的芝麻烧饼,汤鲜饼脆,暖入心扉;一碗软嫩的豆腐脑裹着浓稠的卤汁,消解一天的疲惫。如果想拉上三五好友小聚,那便可以要上几份临清砂锅——砂锅豆腐、砂锅肥肠、砂锅丸子,小火慢炖出运河滋味。
此外,临清烧卖肉嫩多汁,锅烧鸡子层次分明,徐家煎包咸香入味,窦家蒸包皮薄汤足,武德奎肉饼外酥里嫩,芝麻羊肉香而不膻,运河黑牛火锅暖胃暖心,济美酱菜脆爽咸鲜,由家喜铺的糕点精致可口……素鹅脖、扒口条、饼卷肉、临清焖饼、豆芽素煎包、尹阁下凡肉、手工空心挂面、清真宴、桑黄金耳养生宴等美食也广受游客好评。临清美食种类之多、滋味之妙,养育着这一方文化一方人。
文化传承:可品尝的非遗史诗
临清的美食,从来不止于味蕾的享受,更是千年运河文化的活态载体,舌尖上是跨越数百年的传承。
先说那清真八大碗,这道从元代穆斯林士兵的军营里走出来的美食,如今成为临清人节庆婚宴不可或缺的仪式。八碗八味讲述着“一肉二汤三滋补”的饮食哲学,是运河文化与回族饮食相互交融的活态见证。
临清什香面源自《金瓶梅》里的“温面”,十八种菜码如画卷般依次铺开,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味觉盛宴,曾经让乾隆皇帝都赞不绝口。
当笃笃声响从临清深巷中传出,对那碗捶鸡面的期待便愈发浓烈。“捶鸡”的古法记载在清代《随园食单》中,在临清的匠人手中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完成“吃鸡不见鸡,吃面不见面”的美食艺术,尽显中式哲学的含蓄与智慧。
临清的宴席,本身就是一场文化雅集。金瓶梅宴从书中走来,复刻明代市井宴席的文人雅趣、商贾奢华;钞关宴吸纳宫廷御宴、多种地方菜的特色,一菜一点透着官府贵族气派。临清素有“无汤不成席”的传统,108道临清汤承载着历史、传递着文化。季羡林先生在《还乡十记》中写道:“我生平第一次品尝了同时端上来的六个汤,汤汤滋味不同。同行者无不啧啧称奇。”
传播远扬:从运河码头到万家餐桌
临清美食的传播路,也是运河文明的延展路。从宫廷贡品到街头小吃,从非遗技艺到国际赛事,每道美食都是流动的文化符号,诉说着这座运河明珠兼收并蓄的精神。当托板豆腐的热气飘向远方,临清的“漕运传奇”正在续写新篇。
北京前门胡同里那家“爆肚冯”,水爆肚脆嫩爽口,名满京津。它的创始人冯元杰正是临清人。清朝末年,他带着家乡的水爆肚北上京城,让临清的烟火气飘满北京的胡同。济美酱园的济美小菜、“进京腐乳”曾是清廷贡品,佐餐配饭美味无比,营养丰富,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获奖。刘垓子白仁因乾隆亲赐名而蜚声天下,如今销往全国各地,咬一口仿佛耳畔又响起运河号子,眼前再见运河的帆影波光。
近年来,千万级网红来临清打卡,中央媒体平台数十次报道,千万流量激活老城记忆,临清美食正在被更多人看见、爱上。
今天,我们以食为引,邀您亲临临清,捧一碗托板豆腐,尝一席什香面,喝一道地道临清汤。在升腾的锅气与一箸一肴间,这份味道将在你舌尖讲述运河古城的千年故事。我们在“天下运河 非凡临清”等你赴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