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同行 一路向新
——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暨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新闻宣传引导能力提升培训侧记
■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十月的聊城古城,处处洋溢着热闹的氛围。葫芦文化节的欢腾余韵仍在街头巷尾流淌,一场聚焦新闻宣传的实战培训已拉开帷幕。10月22日,“作风深化 实干争先”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暨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新闻宣传引导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古城聊报民宿正式启动。
全心投入、专心聆听、用心记录、潜心思考……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来自三区各单位及镇(街)的40名宣传骨干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锤炼本领,为讲好聊城“新故事”锻造尖兵、积蓄势能。
集结:锚定需求聚合力
“怎么把开发区智能制造的枯燥数据,转化成读者‘看得见效率’的生动场景?”“怎么把高新区专业的科研成果,变成群众能懂的‘身边事’?”“怎么把度假区的文旅美景,打造成游客‘想体验、愿停留’的向往之地?”在开班仪式上,市新闻传媒中心主任、市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方以“媒体格局四大变化”为切入点,用“车间机器轰鸣”“实验室攻关突破”“湖畔清风碧波”的生动场景,勾勒出三区宣传的“富矿”,让学员们瞬间明晰了自身定位——“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区域发展的推动者”。
此次培训并非“通用模板”,而是市新闻传媒中心结合三区宣传实际量身定制的方案。课程设置兼顾实用与前沿:既有对上报道技巧、新闻写作实战等贴合日常工作的内容,又包含新闻摄影、公文与新闻语言转换等基础技能培训;还聚焦媒体融合趋势,开设媒体融合解读、新闻短视频策划、AI宣传应用等课程,助力学员掌握全媒体时代的“新工具”“新方法”。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直接关系发展大局,我们必须主动提升能力,让新闻传播紧跟时代要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姜灿在开班动员中表示,此次培训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案例,都紧扣三区发展实际,“学员们今天学到本领,明日便能在产业、科创、文旅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成为讲好聊城故事的‘生力军’。”
淬炼:破立并举提能力
“如果拍光岳楼,试着从楼底缓缓向上推,再环绕拍摄飞檐,最后镜头下移落到街边的小摊位,让建筑美和烟火气相连。”10月22日晚上,在光岳楼下,市新闻传媒中心视觉传播部记者郭绍隆正在为学员讲授短视频拍摄技巧。夜色中,学员们跟着调整角度,捕捉着古城区的夜色——这是此次培训“实战淬炼”的一个缩影。
不同于传统培训的“坐而论道”,此次轮训以“真操实练”为核心,把课堂搬进古城街巷,把案例融入三区特色,让学员在“做中学、学中练”。
在课堂上,聊城市传媒中心报纸编辑部编辑丁兴业特意设置了充满真实感的即兴演练环节:他让学员们分组模拟“领导视察开发区车间”“调研高新区实验室”“考察度假区文旅项目”等场景。一组学员扮演视察人员还原交流互动细节,另一组学员则手持手机围绕“场景核心”快速抓拍——有人聚焦“领导倾听项目介绍时的专注神情”,有人捕捉“视察人员与基层工作者握手的瞬间”。演练结束后,丁兴业逐一点评照片:“抓拍领导视察,关键要‘见人见事见细节’,既要有人物互动的温度,也要有场景特色的辨识度,这样才能让新闻图片既符合宣传需求,又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10月24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的课程《全媒体时代好作品怎样炼成 高流量从哪儿来》,为学员们打开了“优质内容创作”的新视野。“高流量不是靠标题党博眼球,而是让内容‘戳中人心’——要么有情感共鸣,要么有实用价值,要么有认知增量。”詹新惠结合全国范围内的全媒体爆款案例,深入浅出地拆解创作逻辑。她特意以度假区文旅宣传为例,提出“场景化创作”思路:“与其说‘度假区风景优美’,不如写‘周末带孩子来这里,能喂天鹅、做手作,傍晚还能在湖边看日落’,把抽象的‘美’变成具体的‘体验场景’。”这番话让度假区学员王浩豁然开朗,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写文旅攻略,按‘亲子游’‘闺蜜行’分类,让读者直接对号入座。”
技术赋能也是此次培训的“重头戏”。10月24日下午,市新闻传媒中心网络编辑部副主任刘飞带来了题为《AI在主流媒体宣传中的运用》的课程,课堂上,气氛热烈。“大家输入‘高新区新能源项目’,试试AI生成短视频脚本。”刘飞话音刚落,学员们立刻拿出手机操作。高新区学员边冰霜生成脚本后,发现内容比较空泛,刘飞当即指导:“要加细节要求,比如‘突出科研人员调试设备的特写’‘加入项目落地后可减少碳排放的数据’,这样AI才能更输出更精准的内容。”
一席话让边冰霜茅塞顿开:“我们区的一些科创项目往往概念抽象、专业性强,过去做视频总怕讲不清楚。
凭借老师传授的AI视觉生成与智能剪辑技巧,我们便能把这些“高精尖”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的画面,从而成功打破专业领域的知识壁垒。”
蓄势:学用转化启新程
10月24日下午,聊报民宿的会议室里暖意融融,全市新闻宣传创新实战轮训营三区专场在此圆满结业。没有繁杂的流程,唯有沉甸甸的收获与对未来的期许——导师代表与三区的宣传部门负责人共同为9名优秀学员颁发证书,红色的证书封面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拿到这个证书,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来自度假区的优秀学员代表郭安凯站在台前分享感悟,“以前觉得文旅宣传‘千篇一律’,总困在‘风景美、空气好’的套话里,现在知道把‘望岳湖风光’拍成‘清晨骑行遇朝霞、傍晚湖畔听晚风’的日常场景,把‘民宿体验’写成‘跟着店主学剪纸、围炉聊故事’的鲜活片段,游客才会真心向往、愿意前来。”
一旁的孙家琳也格外激动。作为开发区的优秀学员,她计划把公文改新闻的技巧教给部门同事:“以前大家写工作汇报习惯‘官话套话’,现在可以一起把‘优化营商环境’改成‘企业办事少跑一趟’,让宣传更接地气。”
结业仪式上,授课导师夏旭光的话语掷地有声:“这次培训不是终点,而是大家宣传工作的‘新起点’。”他看向台下的学员们,眼中满是期待:“开发区的车间里有‘产业振兴’的密码,高新区的实验室里有‘创新突破’的力量,度假区的湖畔边有‘文旅繁荣’的诗意——这些都是宣传的‘富矿’,期待大家带着学到的本领,把三区的故事讲得更生动、传得更响亮。”
结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们手中的笔记本记满知识点,手机里存满实战素材,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多了一份“讲好聊城故事”的信心。此次集结淬炼,不仅提升了40名宣传骨干的能力,更凝聚起三区宣传的合力——未来,这些带着“真本领”的宣传者,将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聊城的发展脉搏,传播聊城的奋进声音,为“六个新聊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宣传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