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线入地 新产品落地
——徐氏重工新车间建设难题的解法
■ 本报记者 白文斌
一条横贯厂区的高压线,令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韩集镇的徐氏重工有限公司一度萌生“外迁”之意。关键时刻,当地助企专员以“有解思维”精准施策,通过“引线入地”破解企业扩建瓶颈,不仅留住了企业,更助其实现产能翻番、效益提升。这是韩集镇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11月1日,在徐氏重工的新生产线上,为北方供暖项目定制的超大异形法兰正加紧生产。“像这个1.6米口径的法兰,国内仅有三家企业能够生产。徐氏重工不仅技术达标,交付速度也最快,最能保证工期。”河北远大阀门集团驻厂代表汤潮阳称赞。然而,就在半年前,承接这样的高难度订单对企业而言还是不可能的任务。
“生产直径1.6米法兰,车间至少需要120米长。当时高压线横穿厂区,导致前后6米区域无法利用,硬件条件根本达不到。”公司行政经理陈会苓回忆,若无法扩建,企业只能考虑外迁。
这条10千伏高压线关系着周边20平方公里区域的供电,迁改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困局,韩集镇迅速行动。镇党委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助企专员联合国土、供电等部门多次进行现场勘测、论证,最终制定了“引线入地”的解决方案。
“我们反复推敲线路走向、埋深、管材选用和施工预案,力求将对周边用电的影响降至最低,最终在政策允许下,将200米高压线改为地埋电缆。”韩集镇助企专员梁晓介绍。
这一“上天”变“入地”的改造,为企业整合出近4000平方米的连片建设用地。随即,助企专员又帮助企业对接行政审批、消防等部门,加速推进新车间建设,并推动产学研合作,助力企业攻克异形法兰成形精度等技术难题。
“通过工艺改进,生产同类部件用料从20多吨降至15吨,成本降低20%以上。管壁厚度优于国标,提升了客户后续加工效率。”公司研发部主任赵俊路表示。政企协同发力下,仅用三个月,新厂房便拔地而起,新产品如期交付。
借此扩产契机,徐氏重工新增了中厚壁钢管、球型中体等多类产品,产能实现翻番。企业的蜕变是韩集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体现。该镇党委书记杨占伟表示:“我们不仅要‘招女婿’,更要‘养儿子’,服务好本土企业,让他们有信心就地扩张、转型升级。”
如今,“有困难找镇服务员”已成为韩集镇企业的共识。该镇通过“码上办”、帮办代办、银企对接会等机制,精准纾困解难。今年以来,该镇规上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明显。“政府把路铺好了,企业只管甩开膀子干!”徐氏重工业务经理邢红红的话语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从“企业上门找服务”到“政府送服务上门”,韩集镇用一场场“及时雨”、一条条扎实举措,换来了企业轻装快跑,汇聚起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