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汪的樱桃又开花了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暮春时节,度假区朱老庄镇大吴村附近的百亩樱桃花竞相绽放。一团团、一簇簇雪白的樱桃花紧紧相拥,缀满枝条,散发着阵阵清香。
4月7日,一片花海中,樱桃园负责人汪之亮正向度假区科技特派员、林业高级工程师王清雪请教樱桃盛花期管理技术问题。“花期不要给树浇水,如果干旱的话,可以用喷雾器多喷点水,喷些硼肥,促进授粉,提高坐果率,达到高质高产。”王清雪掐着枝条对汪之亮说道。
“今年樱桃花开得特别好,我按照你说的做好管理,下周花谢后,45天左右果实就能成熟,现在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80元左右,今年效益肯定好。”汪之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汪之亮今年56岁,两鬓已生白发,卷着裤腿、一身工作服的他虽然有点不修边幅,却把樱桃树侍弄得枝繁叶茂。早些年,汪之亮办过工厂、搞过批发经销,一次送货途中,他偶然了解到樱桃种植前景广阔,便萌生了建樱桃园的想法。
经过多次外出考察,2014年,汪之亮以每亩1600元的价格,在大吴村流转140亩土地,创办合作社,建起了樱桃园。当时,村里的人都不看好,“这树栽下四五年才能长成结果,中间这几年怎么办?”
汪之亮并没有在意他人的质疑,“这里紧靠聊阳路,交通便利,而且周围三面环沟,排灌条件较好,土质为沙壤土,适合栽培樱桃。”他根据市场及客户需求,选择“美早”“布鲁克斯”“早大果”等个大、甜度高、颜色红、丰产性好、成熟期基本一致的品种进行栽培,并虚心学习樱桃栽培管理技术。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汪之亮掌握了高效规范实用的新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自己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8年,汪之亮的樱桃终于见到了效益,当年收入100余万元;2019年,樱桃苗木培育成效显著,收入130余万元;到2020年,整个樱桃园年产值达到200余万元……老汪这些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几年时间,汪之亮也积攒下了很多“粉丝”。“以往樱桃快熟的时候,只要在微信朋友圈一发消息,大家便早早下单预订,装箱的重量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有1公斤、2.5公斤两种规格,现在还在花期就有不少人来咨询了。”汪之亮说,除了卖樱桃,园内的12000余株成形樱桃树也可以出售,每株可卖到1000多元。
2020年3月,我市评出40处精品林果观光采摘园,汪之亮的樱桃园名列其中。同年12月,该园还被评为市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
对此,汪之亮并不满足。为拓宽增收渠道,2021年,汪之亮开始在樱桃园里养鸡、鸭、鹅,种植冬瓜、花生、大豆等,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园内已有200只麻鸭,一年能产34000枚鸭蛋。
这些年,汪之亮发展樱桃种植,不仅帮助周边5个村庄的30余人顺利脱贫,还为不少群众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樱桃采摘季一天用工需七八十人,每人每天100元左右务工费。”65岁的村民高汝格常年在樱桃园务工,一年收入2万元左右。
带动就业也带来了人气。“这片林子真美,每到开花的时候,我就带着家人来这里转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高堤口村村民高兴广一边拍照,一边笑着说,要把照片发到村微信群里,让大家都赏花。
“种下樱桃林,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生态效益。”汪之亮感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今年,我计划将樱桃园打造成生态观光采摘园,腾出40亩地种上了秋月梨和无花果,6月份准备再购入1000只鸭苗,把林下经济进一步做大,既增加收入还能带动就业,持续放大绿色效益。”汪之亮望向樱桃林深处,信心满满地说。
微风吹过,如云似雪的樱桃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也拉开了汪之亮收获幸福甜蜜的序幕。
编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农业将进入多元化发展的轨道,水果作为主粮之外的重要补充,也正在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但樱桃好吃树难栽,水果是个典型的“慢产业”,因此也更加考验种植户的前瞻视野。很多人看到了商机,却不敢轻易尝试。汪之亮敢为人先,用了四年多时间低头劳作,静待花开,不仅享受到了水果产业发展的时代红利,也赢得了生态效益,为我市农民蹚出了一条致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