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江源头活水来
■ 新华社记者 郑昕
从秦巴山区汩汩渗出的涓滴汇流成溪,顺山势倾泻而下,玉带般串起两岸茶田果园、油菜花海、烟火民居,至陕西省宁强县汉水源村,千里汉江流过浩荡历程的第一个10公里。
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在丹江口水库将部分水源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输往京津等地。宁强乃至整个陕南地区,都是工程的起始端与重要水源涵养地。被称为“汉水源头第一村”的汉水源村,扛起了守护一江清水的责任。
退耕还林:让“浑汤水”清澈
清明刚过,在汉水源村“汉水源头”民宿,主人张继荣拎起烧得吱吱响的水壶,沏出一杯汤色清亮的绿茶。“这是明前采来的新茶,配上咱源头的水冲泡,最好。”张继荣笑呵呵地说。
“以前一遇到下雨,山上泥石流严重,河水就成了‘浑汤’。村里人当时都是从河里取水,存到缸里好长时间才能沉淀下来。”张继荣回忆过去的情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汉水源村从2009年到2015年退耕还林1809亩。这些年,下雨时河道里没了“泥糊糊”,即便下过暴雨,河水很快变得清澈。
“如今,家家都喝上了自来水,大水缸早都成稀罕货咧。”张继荣说。
禁伐、禁牧、禁污染企业落户;改造饮水设施、农村厕所、禁止污水直排……一系列举措下,汉水源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生财”:让“养生菌”富民
“广东的客商把订单签好了,货车在村口等着,现在问题是产量赶不上需求。”张分队一边说着,一边割下一朵粗壮的羊肚菌。他是宁强县万信食用菌产业开发公司总经理。
看中这里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砂质土壤,1999年,张分队从河南来到汉水源村搞起了食用菌种植。由于要用木屑做菌棒,山上大量的原生木材被耗费。近一两年,张分队和村干部们决心改种市场前景更好且对环境损伤较小的羊肚菌,目前已经在汉水源村种了60多亩,成为富民新产业。
记者了解,这些年,汉水源村把河道两岸千余亩可耕地进行了流转,改种茶树、果树等,打造出一条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观景长廊,既维持住了汉江源头的水土资源,又促进了当地百姓增收。据新华社西安4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