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庄村的集体增收经
■ 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高洪俊
3月30日,记者看到,莘县柿子园镇郑庄村一派生机盎然。该村沿舍王路两侧的绿化带成了村集体增收的“聚宝盆”,这里不仅种有西兰花等各类蔬菜,还有射干、蒲公英等中草药。
过去两年,郑庄村流转土地1100余亩,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2021年春天,林地里种植的300余亩菠菜亩均增收近3000元。我们与莘县首鲜蔬菜签订的300亩西兰花合同,亩均增收4000元。”郑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如松介绍,郑庄村通建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清理“三资”、发展林下经济、承包坑塘,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递增,2021年收入近30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向先进村的华丽转变。
从昔日的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到如今的集体年收入近30万元,林下经济是郑庄村集体增收的一大创新。种植大户陶广峰说:“种植的中草药包括射干200亩、菊花300余亩、黄芪100亩,9月份开始收获。其中射干每亩可收籽150余斤,合同价格35斤/元,亩均收入4500元。其它药材也实现了亩均收入4000—5000元。”
林下经济并不是郑庄村集体收入的全部,该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也是亮点之一。过去的郑庄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经过镇党委的安排部署,该村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配齐了村“两委”班子。村党支部研究方案,筹集资金60万元成立了郑庄村郑兴农机合作社,采购各种农机设备,根据村民反馈意见,完善土地托管方案,多方联系农机农资供应商,集中采购了四台大型收割机,有效降低了成本。
如今,合作社已经托管村内土地1000亩,解放村民劳动力300余人。张如松介绍,该村将积极争取村内基本实现全部托管,村外拓展托管服务业务,择机引导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效益再增值,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
该村成立了资产核查小组,对过去10年的资产土地资源发包合同进行清查,将历届村委遗留的争议问题交由群众代表大会表决。对于不合理的合同坚决废除,确保村集体资产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流失。通过清产核资,摸清村级家底,共收回集体流失土地206.22亩,涉及村集体收入17.9万元,完善了承包合同12份。
“村集体收入是我们全体村民干事创业的基础,也是我们为大家谋福利的依仗。今明两年,我们将不断创新,拓展集体增收渠道,让郑庄村人过上好日子。”张如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