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座山 山名即村名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黄河岸边有一个艾山村,隶属于东阿县铜城街道。村里有一座山,名曰艾山。山高仅几十米,却闻名全国。
相传,早年艾山盛产艾草,艾山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村名则源于山名。不过,艾山的名气并非源于艾草,而是黄河艾山卡口。
艾山村紧邻黄河下游最窄处的艾山卡口,此处,艾山和平阴外山在黄河两岸挟持,形成天然的河道卡口。
艾山卡口上游河段有个“大肚子”,卡口往下的河段则变成“窄肠子”,卡口河道宽度只有275米,是黄河下游河道由宽变窄的分界点。
每到汛期,当急速的黄河水从上游汹涌而来,到艾山河段时,便被挤在狭窄的河床内咆哮、怒吼、奔腾,形成不是壶口胜似壶口的壮丽景观。
“秋观浪涌冬观冰,正月十六放河灯。黄河鲤鱼跳卡口,艾山脚下锁蛟龙。”当地流传的这首诗就是对艾山卡口景观的描述。
那么,诗中提到的“锁蛟龙”是什么意思?这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艾山的东边山峰有一处景观,俗称蛤蟆爬山。站在河滩上望艾山,只见东山峭壁上有一块巨大的黑色石头,形状如同一只硕大无比的蛤蟆,正在奋力向上攀爬。尤其是在河道位置抬头仰观,那蛤蟆爬山的样子,更是形神兼备。
这里曾是济水故道,一度是运盐河,河运繁忙,从河南到山东来往的船只桅樯林立,行船的人都知道这里有蛤蟆爬山,到了这儿都要朝山上大喊几声,催那蛤蟆赶快爬上去。
山下有一个山洞,这就是传说中的蛟龙洞。如今,由于黄河淤积的原因,地面抬高了许多,山洞早已没了踪迹。
相传,每到太阳落山,平时休息在洞中的蛟龙就到河中饮水戏耍,而居住在山洞中的蛤蟆就爬到山上捉虫,太阳出来之前必须回到洞中休息,所以,每到晚上附近都能听得到黄河咆哮的声音。
有一天,蛟龙戏耍累了,在河边一觉睡到太阳升起,结果,它变成了一块大石头,半露在河面,那只蛤蟆也落在了峭壁上,极力挣扎。后来,随着黄河淤积,周围地面被整体抬高了十多米,山的气势不再,河里行船也成为历史。
水文站就建在艾山卡口的左岸,艾山水文站监测的汛期黄河泄洪数据,一直是国家部署抗洪救灾预案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