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矛盾“症结” 解开群众“心结”
“有事来聊”调解工作室“背对背”调解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 王军豪
4月5日,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调解案件的双方当事人,不约而同地来到东昌府区司法局闫寺司法所“有事来聊”调解工作室,将锦旗送到闫寺司法所所长董绍伟和调解员手中,以表达感激之情。
经了解,患者王某由于身体不适到李某开的诊所就诊,李某为其诊断并开了药。当天下午,王某发生意外。王某家属认为李某应当承担责任,要求李某给予赔偿。但李某认为王某的意外和自己的诊疗行为没有关系,拒不赔偿。双方争执不下,王某家属便到闫寺司法所寻求帮助。
接到求助后,闫寺司法所“有事来聊”调解工作室迅速组织调解员、法律顾问,在派出所、卫生院的配合下进行联合调解。调解中,双方一见面就剑拔弩张,调解一时陷入僵局。
调解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双方争议的焦点是责任认定问题。调解员便转变思路,采取“背对背”的调解方式,一方面安抚王某家属的情绪,使其能够心平气和地协商;另一方面,让李某换位思考,并说明诉讼途径的复杂性。
是否依据医疗规则开具处方并留存记录便签及诊断记录,是否向患者明确了发生不适立即就诊的医嘱,是否介绍了服药应注意的事项……调解小组就这些问题对李某进行了调查。根据李某的反馈,他对王某出现意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终,经过调解员劝解,李某同意赔偿,王某家属也退了一步,降低要求赔款的额度,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至此,这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得以解决。
近年来,东昌府区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人民至上、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和谐惠民”为工作统领,创新打造“三心联动、两所共建、两员融合、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的“有事来聊·一聊即成”调解服务品牌,形成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基层调解格局。在调解工作中,调解员以“耐心、细致、专业、公正”的工作作风,情、理、法并举,真诚地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
如今,东昌府区“有事来聊”调解工作室和调解员成了群众的主心骨、“娘家人”,把小争议及时化解于萌芽,减少纠纷的诉讼对抗和成本,“有事来聊·一聊即成”调解服务品牌有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