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铜匠艺人王汉民的坚守
锤炼匠心铜器 传承千年工艺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鲁斌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更是青铜时代的典型代表器物。有据可考,临清的铸造历史在金代以前,经过近千年的传承发展,延续至今,胡家湾的金代铸造遗址,舍利宝塔的明代铸造塔顶,老东门外城墙上的吉祥鸟,永寿寺高三丈多的清代铜千手观音和高一丈多的关公铜像,明清风靡运河两岸的金银铜头饰等,都是金元明清时期临清铸造工艺的典型证明。
坚守千年青铜铸造技艺
时光如梭,跨越千年。时至今日,在临清有这么一位铜匠艺人,一直坚守千年的青铜铸造技艺,他就是王汉民。4月20日,记者见到了他。
王汉民今年56岁,出生在临清市北关村,这里是老县城遗址所在地,他从小就接触当地出土或遗留的铜钱、铜器、瓷器等。
1979年,王汉民考入山东工业大学第二机械系铸造专业,为以后青铜器复制和修复、铜雕艺术品的制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1983年,王汉民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以铸铁、铸钢、铸造铜合金、铸造铝合金为原材料的生产制造工作,工作时间外,他还在家中尝试制作青铜器中的鼎、簋、尊等器物,积累了大量青铜器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和生产经验。
1995年,王汉民受邀前往北京故宫修复青铜器文物,他虚心学习、潜心钻研,在青铜器文物修复和青铜铸造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回到临清后,王汉民尝试着制作铜合金的人物和动物,并开始制作高仿青铜器,经过研究,他仿制的古代青铜器物四方鼎、马踏飞燕等作品相继问世。
随后几年,王汉民多次前往故宫修复文物,这些年间,王汉民创作的作品,不管是造型还是表面皮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几乎能够“以假乱真”。
2005年,王汉民开始潜心钻研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宣德炉的生产和高仿制作。从化学成分的配比、铜合金的精炼、形状的比例,一直到表面颜色的调整,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制作出了和明代宣德炉一样漂亮的现代宣德炉,作品推出后,好评如潮。
作品被临清市博物馆收藏
2018年国庆节前夕,为了给国庆节献礼,王汉民精心制作一年的《盛埠天阅图》终于完成,这幅长5米,高3.2米的大型浮雕中,绘出了康熙皇帝巡幸临清的场景,画中囊括了临清的多个经典建筑,如启秀楼、鳌头矶、舍利宝塔、清真寺、临清钞关等。
据王汉民介绍,这幅作品经过数百万次的錾刻锤打才制成,作品被临清市博物馆收藏,并挂在大厅中展示。除了浮雕作品,王汉民还制作了各种人物铜像,他做的孔子像和高元钧像,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分别被临清市图书馆和临清市博物馆收藏。
历经半生,王汉民铸造的铜器越来越精美,他的艺术境界也有了更高层次的升华。
独特的青铜器配方、艺术造型及表面着色工艺是王汉民青铜器的特点,这些作品带给人们艺术和文化的双重享受。王汉民说,下一步,他要制作具有浓郁临清特色的文房四宝系列作品,把传统的铸造工艺和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把青铜铸造艺术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亮丽的临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