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血糕:一方烟火气 锁住记忆的味道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80后晓月,常自嘲是个吃货,虽然心里很想瘦,但更让她身心愉悦的是美食入口的舒适和惬意。每每聊起美食,原本性格内敛的她妙语连珠。
近日,晓月向记者说起自己儿时常吃的血糕,眼神中除了兴奋,更多的是遗憾和不舍。她说,那是藏在市井深巷里的童年味道。
因“血糕”和“雪糕”谐音,记者认为是生活中常见的冷饮,因此,并不理解晓月不同寻常的眼神。4月20日,当记者了解并亲自看到“血糕”的模样,才意识到自己的孤陋寡闻。
如果说,市井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那么,血糕则是人间百味中最寻常的点缀,它从聊城的一个小县城里,飘来记忆中的味道。
莘县,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县城,这里是商代贤相伊尹的隐居与躬耕之地。县城有条大安街,街上有个不起眼的商铺“邹记粗粮”。每天上午11时许,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像商量好了一样聚集于此,只为尝一口刚刚出锅、冒着香气的血糕。
单纯从制作血糕而言,邹亭亭算是“邹记”的第三代传人。如今,34岁的她不仅从老辈人手里继承了这门手艺,还对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将这个深藏于市井深巷的美食推向了大众视野。
任巧华,58岁,邹亭亭的母亲。20多年前,嫁到邹家后,她开始跟随公婆学习制作血糕,时至今日,她早已熟练掌握各种用料的配比,制作美食时,不需要计量工具,随手一提就知道分量是否足够。
每天清晨5时许,任巧华早早起床准备食材。一切准备就绪后,邹亭亭和另一位帮工就来到了店里,接下来,厨房就成了邹亭亭的“主阵地”。
她先是将面粉、新鲜猪血、猪板油加上大葱、香料混合在一起,然后不断搅拌成黏稠状面糊,之后,在蒸笼上铺上一层大约3毫米厚的面皮,再将鲜红色的面糊倒在上面抹匀。
如果按20多年前的流程,到了这一步,血糕的制作工序已基本完成,蒸熟就可以了。如今,为了让蒸熟的血糕“颜值”更高,邹亭亭尝试着在面糊上再加一层面皮。这样,血糕成品不仅更容易拿捏,而且蒸制过后的面皮近乎透明状,看起来玲珑剔透,十分诱人。
制作完成的血糕需要蒸制1小时15分钟,在等待美食出锅的时间里,邹亭亭一边和母亲回忆往事,一边开始制作其他粗粮面食。
当年,邹亭亭的祖辈曾经在屠宰场做工,过年过节时会将一些新鲜的猪血带回家。那时,老人琢磨出用猪血和面制作面食,给长时间尝不到肉味的孩子们解解馋。就这样,这门手艺传承到了现在。
到了邹亭亭这里,血糕的用料和制作工艺更为讲究。别的不说,单是香料就15种,而15公斤的原料中,大葱就占了将近4公斤,加上猪板油的“助力”,刚出锅的血糕飘散出浓郁的葱香气,咬上一口,满口鲜香。
难怪店里的常客说,每次给孩子买上一块血糕,还没回到家,就被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