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阁:33年,不舍南繁育良种

张桂阁。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从2月中旬到4月底,这次在海南待了两个多月。别人去海南是度假,而我是去种地!”山东省第六届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委员、聊城市农科院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张桂阁从1989年第一次踏上南繁的征程,到现在已经整整33年。对于张桂阁和他的家人来说,去海南,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

30多年追着太阳走

所谓南繁,就是将玉米等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进行繁殖和选育。

4月21日,张桂阁说:“在北方,一年只能种植一代玉米,我们利用冬春季到海南种植一到两代,实现育种材料的‘加代’和快速稳定,这样,一年就能当两年用,且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及对湿、光的反应等。”可以说,张桂阁是追着太阳走的人。

第一次踏上南繁之路,是在1989年,至今,张桂阁依然对当年的“囧途”记忆犹新,“当时,要去河南安阳或者河北邯郸坐火车到广东湛江,然后改乘汽车,再换乘轮船,最后还要再换乘汽车,到海南的时候,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别提路上有多狼狈了”。当时,他的儿子刚出生6个月,他在海南一待就是半年。

现在,张桂阁的家人早已习惯了他“候鸟式”的生活,背着简单的行李、带上育种材料,去海南“加代”育种。

育种工作要受得住辛苦

张桂阁主要负责玉米的良种选育,这是技术活儿,更是辛苦活儿,不仅考验人的智力、眼力,更考验人的耐力、毅力,从事育种工作必须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辛苦。

“为防止不同材料间互相杂交,要在玉米雌穗吐丝前,先把雌穗用专用纸袋套住,待吐丝授粉时,把纸袋摘下,授完粉后再套上纸袋,其间操作极为严格,不能让花丝外露,以免接受到外来花粉。采粉也是在前一天把雄穗用纸袋套住,待第二天散粉后连纸袋带花粉一起采下,用于授粉。这样,1株玉米需套摘6次袋子,1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玉米需操作2万余次。每个材料都要做记录、挂标签等,不能有半点马虎。”张桂阁说,在海南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玉米地里的闷热可想而知。但在玉米试验授粉、调查的关键时期,每天适宜授粉时间是上午9时到下午2时,尽管闷热难耐,为防止玉米叶划伤皮肤和蚊虫叮咬,除了长褂长裤,张桂阁还要再套上装有授粉工具的工作服,不一会儿,他就会全身湿透。为避免中暑,藿香正气丸和一个装满白开水的3升大塑料瓶是他的必备品。

育好种才能种好粮

“只有育好种,才能种好粮。我们要观察1000多个玉米材料的生长状况,然后做出选择,就好比在这些玉米材料中选拔‘运动员’,优中选优,最终实现大面积推广。”兜里有粮,心中不慌,张桂阁觉得,这就是南繁的意义所在。

多年来,张桂阁先后选育出聊85-308、LC系列等多个优良玉米自交系,育成鲁玉15、聊玉18等9个通过省审、国审的玉米品种,其中,7个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主持、承担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6项。他本人也曾获得市“富民兴聊”劳动奖章、市“水城领军人才”、市“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一系列称号。

张桂阁最喜欢的身份还是“农民”,他说自己最擅长的是“种地”。

今年57岁的张桂阁,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后,我要带家人去南繁基地看看,让他们了解我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言语间,他还是心心念念着那片玉米地。

2022-04-2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1266.html 1 张桂阁:33年,不舍南繁育良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