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村落以先祖姓名命名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初夏的王鼎村萌发着勃勃生机,绿油油的小麦已经抽穗,微风吹过,麦田随风起伏,犹如汪洋大海荡漾起层层波浪。
5月15日上午,村民王润华站在村口远眺麦田,思绪穿越时空,王鼎村数百年的兴衰史在他脑海中闪现。此前,他曾参与撰写了村史,对村庄历史非常熟悉。
明代永乐年间,一个叫王汉鼎的汉子带领家人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阳谷县董花寨村。当时,村落凋敝,已无人居住,恰好为王汉鼎一家提供了落脚点。
王汉鼎一家人丁兴旺,村子遂改名叫王汉鼎村,后简称王鼎村。“鼎”字笔画多,书写不方便,在很多表述中,将“王鼎村”写为“王顶村”。
根据阳谷县政协编著的《乡村记忆》记载,王鼎村有举办揉花灯会的风俗,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活动,一年举办两次,时间分别为除夕夜和正月十五晚上。
村民把枣木炭、砸碎的废锅铁分层装入用铁丝编织的灯笼内,再准备一个两米高的木杆,杆顶固定一个铁圈,铁圈上拴一根长一米左右的绳子,让其在杆顶旋转自如。
还要准备一个墩子,平放在地上,木杆插在墩子中间。点燃笼子里的木炭,系在杆顶的绳子上。
木炭越烧越旺,高潮也逐渐临近——先由一人摇动木杆,由慢到快,烧红的铁锅碎片从铁笼中飞出,火光四射,非常壮观。
摇杆的人轮流操作,欢呼声此起彼伏,把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王鼎村的揉花灯会已经成为历史,但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匮乏的年代,这项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为节日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乡村记忆》记载,王鼎村有王、张、朱、薛四个姓氏,其中薛姓一户在20世纪90年代乏嗣。目前,村里有耕地700余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闲暇之余很多村民外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