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悠悠 见证美丽乡村发展史
本报记者 赵宗锋
《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水井的出现,说明人们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水井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在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高马村,有一口古井距今有700年左右的历史。从以往群众须臾离不开的“甜水井”,到一度被“雪藏”,再到如今重见天日,古井悠悠,见证着一个村庄的历史发展进程。
井水甘甜
哺育一代代人
“我小时候,就从这口井里打水。那时候太小,只能用小一点的桶。”3月30日上午,在高马村的一口古井前,73岁的村民马庆和一边回忆往事,一边比画着用绳子打水的动作。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口井,井沿呈六角形,从井口往下望,会发现一个铁箅子位于井口下方。高马村党支部书记高纪泉说,这是怕孩子掉进去,专门采取的保护措施。井颇深,按照村民的说法,古井直径有1米多,深度达9米多。
井旁大石头上,刻着“肖家湾井”几个大字。高纪泉说,如今村名叫高马村,高、马二姓居民也确实不少。但实际上,在高、马二姓居民于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之前,这里已有人家,地名肖家湾,古井也是由肖姓居民建造的。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才更名为高马村。而在更久远的历史长河中,高马村曾先后被称作肖家湾、刘步寨、玉皇马等。
“高、马二姓居民于明洪武二年迁居此地。明洪武五年,又一马姓亦由山西洪洞迁来。由于前、后二马迁来本村时间不同,故有俗语‘前马后马不一码(马)’之说。”高纪泉说,历经战乱、瘟疫、灾荒及岁月更迭,肖、刘二姓逐渐衰落。现有马、高、郭、乌、许、冯六姓,460户1800多人。
在马庆和的印象里,这是一口甜水井。据他回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每逢刮北风,井水清澈;一旦刮南风,井水就有些浑浊。
古井无言,静观日升月落;井水甘甜,哺育一代代人。在那些靠井水过活的岁月里,这口古井就是村里人的依赖。
古井作证
吃水不忘挖井人
井水无波,但岁月奔流不息。
时光的指针走到20世纪80年代,高马村的发展脚步明显加快。1983年,村里全部用上了照明电,2005年,村里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人们对于井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
此后,失去利用价值的古井逐渐被人们遗忘,有很多年,古井甚至一度被填埋。2019年,美丽乡村建设让高马村旧貌换新颜,高马村休闲公园和民心桥竣工,这口古井也得到保护性挖掘修复。“除了井口附近为复建部分,往下的青砖,全都是之前的。”高纪泉说。
肖家湾这口井的经历,是高马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生动写照。高纪泉说,在村里,像肖家湾井这样的古井还有另外两处。近年来,村里对这三口古井都进行了保护性挖掘修复。村里还在离古井不远处改造了一个鱼塘,集休闲、观光、垂钓于一体,整个村庄美观整洁,绿树成荫,形成了动、静、水、美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典范。2020年,国家公布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高马村成为东昌府区唯一入选的乡村。而在此前后,高马村还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如今,村里建起了大棚,有了面粉厂、铜铸加工厂等,人们丰衣足食,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高纪泉说,“日子好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先辈辛勤劳作的传统,就让这口古井作为时代发展的见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