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带“仙”字 来历是传说
本报记者 孙克锋
“这里就是张半仙村,听村名就知道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其实还真有一个神话传说。”6月10日,记者与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一起走进东阿鱼山镇张半仙村。
张半仙村头是赵牛河,古称官路沟。村头立着拱形铁制的村牌坊,上面写着鱼山镇张半仙村几个大字。不少村民家大门框的金属牌上也有“张半仙村”字样。
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老宅院,院中的一棵老树枝叶繁茂,在微风中摇曳着身姿,似乎在诉说着这个村庄曾经的历史。
漫步在村子的街道上,齐庆伟边走边谈,讲述了张半仙村的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这个村不叫张半仙,而叫张家庄。明朝年间,村里有个叫张毓秀的少年,厚道待人、乐善好施,靠给别人牵驴拉脚养家糊口。
一次,张毓秀帮助了一位老年人,得到老人所赠的一本天书,但在他看书时,一不小心书被风刮走了一半。自从张毓秀得到那半本天书后,就常有玄虚的事情发生。
一年正月十五,张毓秀的内弟要和他一起去扬州观花灯。他让内弟闭上眼睛,一阵风吹来,二人便已经站在了扬州城里了。他们在扬州城里边看灯,边赏月,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半夜,内弟就说不早了,咱们回去吧。
“你跟我来。”张毓秀说着就跳入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火池子里,瞬间就没影了。
他内弟没敢跟着跳,好几个月后才回到家,到姐姐家打听张毓秀。姐姐笑着说:“你姐夫一直在家啊,哪里去过什么扬州,倒是不知你这些日子去了何处。”张毓秀和内弟相视一笑,不再说话。
张毓秀经常用所学的法术接济、救助穷人,时间一长,在东阿当地便有了名气。
传说,当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因与首辅张居正失和,告疾回到东阿老家后,就常与张毓秀来往,慢慢成了朋友。
一次,于慎行与张毓秀坐在一处饮酒,说到西湖的美丽景色,张毓秀起身,在墙壁上画了一条船,向大学士轻轻地吹了口气,于慎行便趴在桌边睡去了。
于慎行醒来后说:“我和先生一同乘船到了西湖,西湖景色果然非同一般啊!”张毓秀笑而不语。
后来,于慎行给万历皇帝递奏折,张毓秀奉诏进京见了皇帝,被皇帝亲封为半仙,并御制了“诗旌表”。为了纪念他,后人就把张家庄改叫张半仙村了。
“村有张毓秀,自小为人厚,乡里通法术,是有天书助,人称半仙,御笔亲书匾……”这首流传了几百年的歌谣至今还在村里传唱着。
据村里的一位老人讲,张半仙的住宅就在村中央大坑的北沿。他记忆中,村南头一个土堆,传说是张半仙的坟墓,但现在几乎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