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书寓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后,开始打通京杭大运河,使得东南财富经水路直达北京。临清正处于会通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临清的繁荣与昌盛。
“舟车辐辏说新城,古首繁华压两京。”清代诗人贺王昌在诗中是这样描写临清的,足见当时其繁荣程度。
临清的繁荣不仅是经济上的繁荣,伴随运河流淌而来的独特文化、诸多地方曲种也因运河的繁荣而在此生根发芽,争奇斗艳。临清时调就是在南北小曲的基础上,融合临清当地的方言韵腔,逐渐发展成的一种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
说起临清时调,就不得不提一位姑娘,她对临清时调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还不得不提一条古老的街巷,它给临清时调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柳家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长百余米,里面有数家班子、堂子、书寓,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娱乐休闲一条街,这其中,“莺莺书寓”独占鳌头。
莺莺是孙船头的女儿,长得俊俏可人。父女俩相依为命,以摆渡为生。父女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生活过得倒还可以。后来莺莺改头换面,流落柳家巷,要从一位秀才说起。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临清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达到了顶峰,由州升为直隶州,管辖着武城县、夏津县、邱县,清王朝也因此在临清州设置了试院。试院,又叫考棚。
临清试院,是一州三县童生应试之所。临清州童生初试,多在农历二月开试。这一年,有一位来自武城县的考生,姓贾名祥。只见他额庭饱满,眉宇宽阔,穿的是蓝袍青夹,合体大方。那日向州署礼房报名之时,却发现自己所带衣物、笔墨纸砚一应全无,不知丢于何处。贾祥在临清举目无亲,只得来到码头,正当他踌躇徘徊、犹豫不决之时,被孙船头发现。孙船头了解情况后,不仅给他准备银两,重新置办衣物、笔墨等,还收留了他,让其在家安心读书,准备应试。
贾祥在孙船头家住下来,莺莺每天端茶送饭,照顾起居,转眼间一月有余。谁知二人日久生情,竟私定了终身,只待贾祥功成名就之时,结为连理,并发下毒誓,如若背叛,男为奴、女为娼。
当年三月,贾祥如期参加会试,竟一鸣惊人高中榜首。贾祥自然高兴至极,只等着来年府试。贾祥在孙船头家又逗留数日,然后依依不舍告辞而去。
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贾祥回家不久,临清州一泼皮无赖看上了莺莺。莺莺自从结识了贾祥,心中再无他人,孙船头更是倔强,誓死不应。最后竟然动起手来,结果孙船头丢了性命,莺莺也惨遭强暴。莺莺悲愤交加,觉得无脸再见贾祥,也不敢违背誓言,只得来到柳家巷,做了一名卖艺的。后来贾祥果真高中秀才,不忘誓言曾渡河来迎娶莺莺,却发现人去屋空,一片纷乱。再后来贾祥放弃官禄,沿着运河两岸一直寻找莺莺,直到老死。
莺莺自小伶俐可爱,再加上多年生活在运河沿岸,耳濡目染学了很多时调。她根据临清人的视听习惯,结合当地腔调唱起了自己的独特时调,后来被称为临清时调。临清时调经过她的传唱更加动听,犹如天籁之音,所以没多久莺莺就崭露头角,成了柳家巷的头牌。
古老的考棚院,几百年间,一直是学子走向仕途改变命运的地方。如今考棚院几经改建,已经变成了民居,不过“考棚街”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而柳家巷于1972年,国家治理卫运河将河道裁弯取直、河堤扩建时被拆除。
据《临清志》 作者 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