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17年 先后3次成为受访者
——李金铎老人与《聊城晚报》的不解之缘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李金铎,79岁,居住在聊城古城区新华园。
打开《聊城晚报》,从头至尾仔细看个遍。这是李金铎的生活日常,也是他自2005年开始,坚持了17年的阅读习惯。
李金铎的听力不好,无法听收音机,如何获取信息呢?《聊城晚报》成为主要渠道。
“从2005年开始订阅《聊城晚报》至今,已经17年了,我通过《聊城晚报》,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6月12日,李金铎告诉记者。
是读者,也是受访者。李金铎是从事老技艺炭精画像的老艺人,他与《聊城晚报》的渊源,是从记者对他进行采访开始的。
“早在2007年5月,就有记者采访我,当时在晚报《正在消失的老行当》栏目发表,题目是《李金铎:守望传统画像40余载》,就是那篇文章,让我的知名度大大提升。10年后的2017年2月,记者再次采访了我,以《城市里最后的画像人》为题发表在了《聊城晚报》上。2021年8月,记者再次对我和我的老手艺进行关注,这次报纸上的题目是《聊城这位老者坚守炭精画像》。”李金铎说。
1944年,李金铎生于东昌府区郑家镇李海村。1961年冬,国家受灾,所就读的中专解散,他随后回家务农。因热爱美术,他在务农期间(1963年)拜李培瑞为师学画画,以炭精肖像为主。1981年,李金铎搬到聊城居住,至今已40多年。受他的影响,孙女、外甥考上了大学美术专业,如今,两个孙女都是美术老师,两个孙子也均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聊城晚报》,记者也持续关注着我和我的生活。”李金铎说,《聊城晚报》已经融入他的生活,不仅他爱看,孩子们回来也会拿起报纸看一阵子,看到好文章,家人们会专门收藏起来。今后,他会持续关注《聊城晚报》,希望报纸办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