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600年的传承镶嵌在村名里

村民隋德贵在介绍鸡毛隋村村名的来历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6月23日上午,年逾八旬的隋振平骑着三轮车离开家。行至小区门口时,他习惯性地向左转头,瞟了一眼旁边的村碑,上面“鸡毛隋”三个大字异常醒目,他身后车厢内的五彩鸡毛掸子,印证了村碑上的村名。

鸡毛隋是隋振平所在村庄的名字,之前是开发区蒋官屯街道一个普通的村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村子整体搬迁至辛屯社区,村民都住进了楼房。

“原来的村子没有了,但我们的村名没有变,村民做鸡毛掸子的技艺还在,现在有七八户人家仍然从事这个行当。”在小区做保安的隋德贵说。他也是鸡毛隋村村民。

隋德贵指着村碑说:“鸡毛掸子制作技艺在我们村已经传承了600多年,之所以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曾是一门养家糊口的行当。”

村碑背面记载着鸡毛隋村村名的来历:“明初,一名隋姓官员由栖霞县赴山西上任,途中患病,遂流落于此养病定居,命村名隋庄。后因村中多产鸡毛制品,故又得村名鸡毛隋。该村庄在聊城东北,距光岳楼8.1公里。”

“这说明,鸡毛隋村的居民不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这也符合聊城史料记载,历史上聊城不少村庄的居民来自山东东部。”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说。

56岁的隋德生也是该村鸡毛掸子手艺人。他说,他们村的鸡毛掸子制作技艺之所以几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因为制作的鸡毛掸子扎制工艺好,用料也讲究,用的是活公鸡身上的尾毛、背毛、颈毛,俗称“三把毛”。

不过隋德生坦言,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行当了,主要是因为收入低,还不如外出打工挣得多。其次是制作过程很辛苦,扎制一把鸡毛掸子需要经过选毛、排把、消毒、晾晒、挑拣分类、涂胶、上杆绑毛十几道工序。

如今,鸡毛掸子制作技艺被列为区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销路还不错。很多人买鸡毛掸子不是为了除尘,而是摆在家里当装饰品,因为它代表着吉祥。

2022-06-2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4205.html 1 600年的传承镶嵌在村名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