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学的“双减”探索
本报记者 李政哲
冬日的阳光洒满校园,教室内,孩子们画好图画后,迫不及待地拿出钩针,开始了编织创作。这是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堂传统文化课。校长付爱华说:“我们鼓励孩子从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灵感,依靠双手启迪智慧。”
钩针编织、趣味数学、孔明锁、乒乓球……三个多月来,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积极探索落实“双减”政策,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兴趣社团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嗨”翻天。
“我感觉现在学习轻松多了,以前回家要忙着写作业,现在回家后可以看很多喜欢的课外书,作文写得越来越好。”2021年12月31日,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思瑶笑着说,她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书法兴趣社团,字也写得越来越漂亮了。
“这学期,我感觉数学课越来越有趣了,这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三年级学生高新雅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相比以前,在课前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预习功课,课堂上,能更好地和老师互动,课后作业辅导时,遇到疑难问题,老师就在旁边,很容易就解决了。现在,高新雅还有了编织、乒乓球、画画等爱好。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这学期最大的变化就是孩子更愿意主动去学习了。
“双减”政策落地后,老师们正在不断探索符合校情和社情的教学新模式。付爱华说,一句话概括,就是用提升效率、提高质量,来真正实现减负。
首要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们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充分掌握知识点。“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对老师们来说也带来不少挑战。”该校老师桑婷说,为了适应新的教学任务,老师们不仅要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开展“趣味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兴趣社团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绘画、阅读等兴趣,尽管很辛苦,但也有不少收获。
“双减”落地之初,一些父母忧心忡忡。放学早了,作业少了,会不会让孩子们更加沉迷手机?学校也在思考,如何帮助家长们一起抵御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诱惑。
为此,老师们带学生玩起孔明锁、钩针编织等轻量化、趣味化的思维训练益智游戏,用一个个小道具玩出千变万化。不少孩子放学回家后,还会拉着父母一起“研究”这些益智玩具,“有了这些益智玩具,孩子们就不玩手机了”。
“对我们来说,‘双减’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教育更有质量、效率更高,让孩子学得更快乐。”付爱华说。